管理大師彼得·得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果。”
“原文”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所讀為何耶?”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故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莊子·天道》)
“釋文”
某日,齊桓公正端坐於大堂之上讀書,有一個名叫輪扁的工匠正在削木頭準備做車輪。他看到齊桓公在讀書,因為好奇,就放下手中的活計,湊向前去問:“請問國君您讀的是什麼書?”
“我讀的是古代聖賢的書。”
“聖人還活著嗎?”
“聖人早死了。”
“那麼國君您讀的書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木匠的話,使齊桓公勃然大怒。他立時說道:“你一個小小的工匠怎敢妄加評論我讀的書!若是講出來道理,我可饒你不死;若講不出道理,馬上要你性命!”
輪扁並不畏懼,從容答道:“好吧,就拿我製造車輪這行手藝來說吧。削木為輪,要把輪子做得又牢固結實,又圓轉靈活,就得有一種極熟練的技巧。譬如輻條和車轂之間的榫接,寬了雖然容易插入,但鬆而不固;緊了雖然堅固,但無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須斫得分毫不差,這種功夫隻能靠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這種熟練的技巧隻能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養成。我不能單用口授的方法將技藝傳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不能不經過實踐,就把我的技藝繼承下去。所以,我今年70歲了,還得在這裏做車輪。依此類推,聖人已死,所留下的幾本書,也已成為過去的東西,難道國君您所讀的不是古人的糟粕嗎?”
這個故事讚美了一位經驗豐富,技巧純熟的老木匠,他重視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鍛煉自己的技能,培養自己的技藝,終於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輪扁根據自己製作車輪的實際經驗,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真正的技巧是不能口耳相傳的,它隻能靠直接的實踐來獲得。
管理大師彼得·得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果。”
讀過春秋戰國曆史的人,想必都知道“紙上談兵”的典故。本來頗有將帥慧根的趙括,迎來的卻是其父親不幸言中的結果:“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大將也罷,若是用他為將,那麼趙國必定毀於他手中。”
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便熟讀兵書,因此隻要一談到怎樣用兵,他便能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所以,不少人都覺得他是個大將之才。趙王叫來趙括,問他說:“你能擊敗秦軍,為國爭光嗎?”趙括大言不慚地說:“要是碰上秦國名將白起,那我還得考慮一下對付的辦法,現在是王齒乞領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趙王於是便派趙括去代替廉頗領兵。趙括在接掌兵權以後,不久就被秦兵圍困。這時,秦王悄悄改派白起為主將,而以王齒乞為副將。結果,白起大敗趙括,趙軍四十萬人馬被俘後全被活埋,而趙括也在突圍時中箭身亡。
趙括為什麼會失敗,其根源性的原因在於他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卻缺少寶貴的實踐經驗。
管理者要做到卓有成效,必須最後體現在工作的結果上。管理的生命在於實踐,管理並不是紙上談兵,管理者要學會如何把學到的管理理念訴諸實實在在的行動中。
管理是什麼?管理是一種實踐,管理是處理人、物、事三者的關係。有的人管理學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從事管理卻弄得一塌糊塗。同樣的物質條件,一樣的人和一樣的事結合,交給同樣學管理的人去管理,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些知識,學了不用,就很難領悟到所學之真諦;有些事,學了不做,就難以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步。管理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是相輔相成的,隻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管理才會有所成效。
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的曾仕強教授說:“管理是實踐的,不是理論的。管理者學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實際運用,亦將無濟於事。”管理者可以有許多想法,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決策,隻能獨一無二,這是管理者的最大難題,因為時間永不回頭,而且急迫得必須當機立斷。管理學者可以“為學問而學問”,發揮其孜孜不倦的專一精神,以造就高深的學術研究。管理者卻不能不“為管理而學問”,視管理理論為工具。經由學術改善管理,才是其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