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沒有了,牙齒暴露於外,就會感到寒冷了。同行之間唇齒相依,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唇亡齒寒的夥伴。同行之間有時也需要相互依賴共同開拓市場空間。
“原文”
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掊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莊子·篋》)
“釋文”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大盜叫盜蹠。
盜蹠率部長期在山東地區作案,掠奪齊國各地的財貨,可以說是十分暴虐。有一天,一個部下向他請教:“小的聽說聖人有道,那麼幹我們這行的也有道嗎?”
盜蹠回答:“七十二行,行行有道。無道,怎麼能發展壯大呢?一般水平的小人偷搶東西,先要調查一下對方的肥瘦貧富,可我們憑感覺就能猜出一戶人家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聖;在搶劫的時候,身先士卒地破門而入,衝在前頭而不怕犧牲,這就是勇;搶劫成功後,撤退的時候,主動斷後來掩護弟兄先跑,這就是義;見機行事,酌情判斷能不能動手,並且知道什麼時候適可而止,這就是智;在分贓的時候既能按功行賞,又能公平分配,這就是仁。聖、勇、義、智、仁五德都是那些聖人的教導,全屬於人的優秀品質。如果品德敗壞,不具備這五種品質,那就隻配做鑽牆打洞的小偷,想成為大盜根本是不可能的。”
從這一點來看,善人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立業,盜蹠不能通曉聖人之道便不能行竊;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麼給天下帶來的好處也就少,而給天下帶來禍患也就多。所以說: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魯國送的酒淡薄,引起了趙國的邯鄲被圍,聖人出現了因而大盜也就興起了。抨擊聖人,釋放盜賊,天下方能太平無事。
“唇亡齒寒”這個成語就是出自莊子的“唇竭則齒寒”,意思就是嘴唇沒有了,牙齒暴露於外,就會感到寒冷了。比喻兩者之間關係密切,相互依存,利害與共。
春秋時,晉獻公因為虢國經常侵犯晉國邊境,便打算出兵一舉消滅虢國。大夫荀息獻計說:“虢國與其鄰國虞國唇齒相依,最好向虞國借道,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晉獻公擔心虞公不肯借道。荀息又建議,向虞公獻上垂棘出產的美玉和屈地出產的良馬,虞公一定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