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對競爭對手進行深入了解(1 / 3)

當今市場,一個企業獨霸某行業,無一競爭對手的情況早已不複存在。知曉、了解自己的競爭對手已成為廠商和銷售人員的製勝法寶。究其原因,市場競爭首先表現在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

“同行是冤家”這句俗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競爭的實際情況,盡管這種表述並不全麵、準確。客觀情況是,同行業企業的規模、資金實力、生產水平、技術力量、職工素質、銷售能力、發展戰略、具體產品、銷售方式等,都直接影響到市場需求狀況,影響到本企業的市場占有率。

競爭對手大致包括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願望競爭者,即滿足消費者目前各種不同願望的競爭者;二是一般競爭者,即滿足消費者某種願望而采取不同方法的競爭者;三是產品形式競爭者,即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願望的同類商品,而在質量、價格上相互競爭的競爭者;四是品牌競爭者,即能滿足消費者對同種產品具有不同品牌願望的競爭者。

其實,競爭者不僅存在於同行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競爭的問題。這種競爭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某種新興行業,新產品對老行業、老產品的替代。譬如,晶體管替代電子管,電視機衝擊電影業。所以,電子管生產廠家、電影業除了要對同行競爭對手進行了解外,還得注視這新興行業的競爭者。不要同行間殺得天昏地暗,最後卻被新興行業“一鍋端”。二是乍看起來幾乎毫不相幹、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隱性的、然而又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因為消費者口袋裏的鈔票是一個常數,不是用在這裏,就是用在那裏,他們可以把這筆錢用於購買家用電器,可以去買高檔服裝,也可以用於旅遊。他們可能存在把這錢用於哪一方麵的模糊意向,但這意向並不是不可變更的,倘若哪一行業的哪一企業作出了頗能“蠱惑”人心的促銷宣傳,可能錢就流到他那裏去了。所以,我們對非同行企業的種種行為亦不可視而不見或漠然視之,亦需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去觀察他們。

(1)了解的內容

對競爭對手的了解應當是深入的、細致的、全方位的,具體說來包括下述內容:

競爭對手商品的一覽表,可以知道他們現在正在做什麼。這是對其現狀的了解,屬於最基本事實的了解。

競爭對手下一步還想幹些什麼?有哪些產品是行將問世的?有哪些產品是正在研製的?有哪些產品是其意向中考慮的。

競爭對手所有產品的價格,這些價格是屬於什麼定價法。

競爭對手的產品有哪些特征?是節能型的(一是能節約現有能源,二是能開發、利用新能源)?輕微型的(即質輕、靈巧、微型)?工藝型的(把產品的實用性與藝術美結合起來)?安全型的(即讓消費者在更大程度上體驗到安全感)?智力型的(即實現產品的自動控製、賦予智力功能)?還是傳統型的(即老用途、老式樣)?

競爭對手的產品係列中有哪些遺漏、忽略,有哪些長處,有哪些不足?了解這一點的意義非常之大。日本人的許多產品進軍美國市場,都是在美國人產品係列中被遺忘的角落上首先大做文章,然後才全麵鋪開。

競爭對手產品的市場銷售量如何?是呈上升趨勢、下降趨勢,還是多年持平?

競爭對手的市場占有率如何?其成長率又是如何?

競爭對手的銷售形式、途徑以及經銷商的數量及其合理性如何?是否存在被競爭對手遺忘了的、拋棄了的然而卻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銷售形式與途徑?競爭對手與經銷商之間的關係如何?經銷商對競爭對手有哪些不滿?有哪些抱怨?自己能否克服、消除這些不滿與抱怨?

競爭對手企業及產品的知名度如何?美譽度如何?在消費者及客戶心目中的形象又是如何?其知名度、美譽度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是逐日上升還是每況愈下?

競爭對手的廣告宣傳費用大約是多少?與其銷售額大概呈一個什麼樣的比例關係?他們的廣告主要是通過什麼媒介傳播的?

競爭對手的企業內部關係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是上下同心、眾誌成城?還是人心渙散、勾心鬥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