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伊始,開口講話,怎樣針對不同的銷售環境和交往對象,選擇和使用最恰當的交際用語呢?那就要注意運用下麵幾種不同的交際語。
(1)稱呼語
稱呼,這往往是人們銷售開始時說出的第一個詞,所以人們也常常要為怎樣稱呼才得體而勞神費心。
稱呼對方隨便一些還是正式一些?這應該根據銷售場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日常交往中,你若對下屬和領導都以“老李”“小張”相稱,會使人感到你平易近人,造成大家相互關係融洽的氣氛。但是,若在正式推銷場合稱領導為“王廠長”“劉局長”等常常也有必要,因為這樣有助於體現銷售工作的嚴肅性和領導的權威性。同樣,學術界素有“仲尼之門,不稱官閥”之習,在議論會上給他們冠上各自的“某某大學某某教授”的頭銜更顯得正規莊重。
在不同的銷售場合,稱呼一定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年齡、職業等具體情況而定,力求準確適當。例如,看到一位略有白發的男子就叫“老伯伯”,實際上他可能才剛剛40歲出頭;看到一位30歲左右的婦女就稱“大嫂”,實際上人家可能沒有結婚,這些都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又如,不管遇上什麼人都稱“師傅”,也會使人反感。再如,用“同誌”稱呼各種不同性別、職業和年齡的人一般是禮貌的;可若用它稱呼那些剛剛從海外歸來的華裔同胞,卻有可能使他們感到不習慣;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稱呼倒會使他們感到自然親熱。
稱呼也是自己與被稱呼人之間關係親疏遠近的體現。因此,稱呼還必須合乎雙方關係的性質和親密程度。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人,相隔好幾代的仍稱人“大姐”,那就有點不成體統、有悖情理了。同樣的道理,和你的同窗好友或兒時青梅竹馬的夥伴在談判桌上見麵,那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無拘無束、親熱歡快。
(2)避諱語
避諱語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際用語。人們在交談中對一些不便直說的內容習慣於用某些含蓄委婉的手法來表達,長此以往就形成了避諱語。使用恰當的避諱語是銷售員有修養,言談高雅文明的體現。
對於人體的一些生理現象,銷售時一般要注意避諱,在有異性在場時應該尤其注意這一點。例如,說到大小便,一般要用“去洗手間”“方便一下”來代替。西方婦女更是特別講究這一點,有時她們還會對你說:“對不起,我要出去打一個電話。”避免直接說出上麵的意思,使對方感到窘迫。
在談論有關人死亡等內容時,也需避免直說,應根據死者的身份、交談的場合等使用恰當的避諱語。在這方麵的避諱我國古已有之。例如,在大家熟悉的《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就可以看到觸龍是用“一旦山陵崩”來暗示趙太後的死。在現代,人們一般是用“長眠”“安息”等詞,也可以用“不在了”“故去了”“先走了”“撒手而去了”等語言來表達。
對於人們過去不愉快的往事,在談及時也應注意避諱,以免觸人心境,引起不快。例如我們一般都用“失過足”來代替“坐過牢”“判過刑”,至於談到別人的生理缺陷時更要注意,不能說“聾子”“拐腳”“壞手”,應當代之以“重聽”“腿腳不便”等適當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