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道明:我們竟沒一部現代悲劇
童道明,1937年出生於江蘇省楊舍鎮(今張家港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在戲劇評論方麵頗有建樹。
在童道明眼中,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戲劇評論的黃金時代。那個年代凡是想在戲劇上求新圖變者,都會征求劇評家的意見和觀點。
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導演中心製的逐步確立,越來越多的導演能夠直接到國外去學習最前沿的戲劇理論知識,他們不再急切需要評論家的指導和意見,評論家的地位逐漸衰微。
“今年是中國小劇場話劇三十年。大家都講小劇場創新。但作為評論家,我們已經不能起到當年的作用了。”童道明喟歎。“我一直說,我們戲劇生態是不平衡的。小劇場裏80%以上的劇目都是以搞笑為目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竟然沒有一部現代悲劇。即使有悲劇,也是1949年以前的故事。作為一個戲劇大國,這是不能想象的缺憾。”
1996年,59歲的童道明動筆寫了平生第一部劇本《我是海鷗》。“既然評論家的話少有人聽了,那我就靠劇本來發出自己的聲音。我當時就想好要寫一部悲劇。”童道明笑了笑。1996年劇本完成,搬上舞台已是2010年,時值契訶夫誕辰150周年。
最近,童道明劇本集《塞納河少女的麵模》出版,新劇作《一雙眼睛兩條河》也在京正式上演。《塞納河少女的麵模》是為童道明非常尊敬的詩人馮至所創作的一部話劇。在這部話劇裏,馮至在臨終前,領導問他還有什麼要求,馮至說:“我想寫詩,以前我想寫一首詩來描寫‘死’,但寫不出來,這次真正體會到了‘死’的滋味,可惜又沒有力氣了……”這段台詞全部引用馮至原話。“人家臨終前都會說房子小了,孩子在外地,馮至真是不得了,他說他要寫詩,這些都是真的。”
“假如童道明去世10周年的時候,能演這個戲就好了。”童道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