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上湖南狀元為何這麼少(1 / 1)

曆史上湖南狀元為何這麼少

距衡東縣城10公裏,珍珠鄉黃梓塘村,有一處狀元府,冷清得如逝去的朝代,這是清朝湖南“學霸”彭浚的府邸。

彭浚,是明清時代湖南僅有的三名狀元中的一名。自隋唐科舉考試以來,近一千多年的時間中,總共才有五百多名的科舉狀元,湖南籍狀元則屈指可數。與江浙相比,顯得寥寥,即使與周邊的湖北江西相比,也顯遜色。

湖南狀元的確有點少

如果要給湖南省做一個科舉狀元榜單,你下意識一定會覺得很犯難?其實不必大費周章了,科舉一千多年,湖南地區隻有5個狀元(一說有7個)。

隻要稍加尋找,就會發現,北宋的王世則(長沙人,一說是廣西人)、南宋的王容(湘鄉人),明朝的黎淳(華容人),清朝的彭浚(衡東人)、蕭錦忠(茶陵人)一定會躺在榜單裏(一說唐朝寧遠人李郃、元朝衡東人何克明也中過狀元)。

從唐朝到清朝,人們能夠找到五百多名狀元。江蘇人最厲害,僅在清朝114名狀元的榜單裏,49名(一說50名)狀元可以互稱老鄉,而清朝的湖南狀元,彭浚和蕭錦忠一定會覺得孤單,放眼望去,前邊的湖北有3名狀元,右邊的江西有5名。

為什麼湖南的狀元這麼少

在明清,狀元作為進士之首,一個地方的進士基數越大,中狀元的幾率會相對較高。資料顯示,明代,湖南人共考中556名進士,隻占全國總數的2.2%左右,各省中列倒數第三,清代,湖南考中進士764人,仍是全國中下遊。

“總的來講,還是一種科舉文化發展基礎的影響。”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說,湖南省科舉文化的基礎比其他地方薄弱很多,起步晚了不止一星半點。“湖南近鄰江西,長期以來,在宋元明清時期,科舉文化就領先湖南,江浙地區的基礎就更好”。

鄧洪波說,科舉有自己的規則,湖南人在經世致用方麵比較擅長,在考試方麵就不一定那麼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