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窩囊廢”為何能成就大業?(1 / 1)

“窩囊廢”為何能成就大業?

《水滸傳》書中統率群雄的老大——宋江,是平常人看來的窩囊廢,沒有什麼人格魅力,更無一絲英雄氣度。 但“無能”的窩囊廢最終成就大業,究竟是造化厚他,命該如此?還是有別的原因?

駕馭群雄、審時度勢

宋江廣收天下英雄,積累了雄厚的人脈關係,最後因為潯陽江頭題寫了反詩,在法場上被眾兄弟劫了後,終於決心上梁山。宋江被晁蓋等人救出後,對晁蓋表白:“小弟來江湖上走了這幾遭,雖是受了些驚恐,卻也結識得許多好漢。今日同哥哥上山去,這回隻得死心塌地,與哥哥同死共生。”——首先撇清自己的功勞,並非空手上山,而是有功於梁山;其次,再撕掉當初滿口忠孝,不反官府不違父命不從草寇的麵紗,表達了鐵心從寇的決心。如果宋江再晚點上梁山,如盧俊義那樣,梁山事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就有投機的嫌疑。宋江有吏的圓滑和通達精明,其駕馭群雄之能力,遠超晁蓋,而晁蓋徒有匹夫之勇和江湖義氣。

政治資源

宋江剛剛上梁山,他就申明了自己作為造反頭子的“天然資源”——童謠:“耗國因家木,刀兵點水工。縱橫三十六,播亂在山東。”所應的就是我宋公明,上天叫我做造反頭子——這便是天然合法性。再加上九天玄女授兵書、梁山石碣排座次這些把戲,更是強化了老大的合法性。宋江具有造反頭子的合法性,但他不願意在造反這條路上走到黑,必須漂白自己,最終修成正果。那麼隻有兩條路——打下東京當皇帝,梁山還不具備這個實力,隻有受招安,當大官了。宋江一旦確定了招安的目標,那麼必須舍棄“播亂在山東”這樣的“天命”,進行革命戰略方針的轉移,那麼此時的道德資源就是“忠義”——而且“忠”必須在“義”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