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善用人之“短”(1 / 1)

善用人之“短”

明朝文定公楊溥執政時,一次,他兒子千裏迢迢從老家趕往京都探望他。楊溥問道:“你這次來京,沿途接觸的地方官不少,到底是誰好誰壞?”兒子似乎餘怨未消:“好的數不盡,隻是江陵令範理太糟了。”楊溥問:“何以這樣說呢?”兒子答:“別的地方都是酒肉招待,贈以金銀;隻有江陵令範理最壞,兩者皆無。不看僧麵看佛麵,這分明是不把你放在眼裏。要不,怎能這樣對待我?”

楊溥喜愛花草,當然懂得,人才如花。豔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豔;豔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豔者取其豔,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豔;豔且香者取其豔香,容其有刺。

聽到此,楊溥沒有像兒子心裏吃了蒼蠅一樣不舒服,而是眼睛一亮,範理不搞“潛規則”,敢駁他“麵子”,公事公辦,說明他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必有能耐。

楊溥遂記下江陵令範理的名字,暗中派人到江陵考察,發現範理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名望很高。他上疏皇上,提拔範理為德安知府。而範理也不負眾望,在任頗有惠政。幾年後,楊溥又提拔範理出任貴州左布政使。

楊溥病逝後,範理得知竟然嚎啕大哭,遙相祭拜,痛惜國家失去了一位清正賢明的大臣,泣說:“知我者,楊溥也。”

觀古宜鑒今,無古不成今。為官之人肩負著選人用人之責,首先應當學會慧眼識人。既要不降格以求,又不求全責備,用獨立、全麵、辨證、客觀的眼光考察識別人才。管理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識人”不能停留在感覺和感情上,更不能畫圈子選人,而要公道正派用人,將劣勢變優勢,將不利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