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資本:錢生錢的奧秘(1)(1 / 3)

每個人在進行經營時,都要麵臨大大小小的物質問題。商場上,不懂資本操作,不知道如何利用產品、技術和人才,甚至對製度一知半解,都是常見的事情。而且,許多企業發展得規模相當大了也沒有理順以上難題,造成“硬傷”而亡。特別是不少經營者經常陷入“盲動”的誤區,忽略客觀限製因素,總是讓理想被一點一點剝離和擊碎。

今天,如果一個經營者漠視物質方麵問題,必定是競爭中的弱者,這是不需要爭辯的事實。國內外創業經營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比拚,進行的是資本、產品、技術、人才和製度各個方麵直接和全方位對壘。經營者應該學會整合優勢,尋找最佳駕馭模式,不斷積累資源,才會擁有未來。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人人都說錢難掙,人人又做發財夢,想跨入腰纏億萬者的行列。確實,隻要每一個人懂得如何去掙取第一桶金子的時候,一切都變容易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難和易都是可以進行相互轉化的。當你看一看下麵一些分析和例子,一定會感到有許多啟示。

把握利潤的機會

什麼叫錢生錢?通俗說,就是人們將錢投出去後獲得利潤回報。賺錢不外乎以下途徑:靠能力、仗金錢、憑關係、抓時機。眼下,對普通人來講,把握利潤的機會才是切合實際的辦法。例如微軟、通用汽車等一切重大成功企業,都在尋找和把握利潤的機會上下工夫。納斯達克網絡神話的破滅,證明了新經濟企業無須重視利潤的理論等於癡人說夢。相反,企業隻有能夠實現盈利,才能在市場上最終立於不敗之地。一些網絡大公司與傳統企業聯合,尋找利潤增長點,如亞馬遜網站與沃爾瑪合作等,或者降低燒錢率,尋找盈利的機會,都是明證。

確實,商業最大的目的,就是盈利,否則,一切虛言妄語不存在任何價值,所謂“泡沫”是也。那麼,如何實現盈利呢?一般有以下三種途徑。

尋找適當的市場

愛立信總裁柯德川就認為一個企業“如果能找到一個增長最快的市場”十分重要。2001年4月份,愛立信就和索尼結成“夢幻組合”,共同開發新型手機,柯德川非常自信地說:“它將是未來移動終端市場上的第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諾基亞總裁約瑪·奧利拉洞察到移動通信市場的廣大,短短幾年間,就超過主要競爭對手愛立信、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移動通信老大,其產值是總部所在國家芬蘭每年GDP的一半。

關於市場,美國菲利普·科特勒的定義是“指某種產品的所有實際的和潛在的購買者的集合”。可見,市場由人口、購買力和購買欲望三個因素構成,市場越大,盈利機會就越大,否則,就越小。此外,一個新興市場由於尚未飽和,盈利機會也較大。

對中國高收入階層的分析,不少專家簡而言之是“市場化的結果”,即對市場機遇的把握是最關鍵因素。第一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流通領域的市場化,一些個體戶通過相對簡單的方式迅速獲取財富。第二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是生產領域的市場化,當時的“雙軌製”政策讓所謂“倒爺”發家。第三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初,是金融領域的市場化,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興起,又出現了一批高收入者。第四階段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知識與技術市場化,出現了一批近水樓台先得月的“知本家”。

可見,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必須選擇適當的市場,才能事半功倍。

瞄準合適的行業

適當的市場,盈利機會大,並不等於就盈利,還要找對行業。例如,中國市場十分廣闊,並不是一切來投資的企業都掙錢。例如,新經濟市場潛力大,並不是所有項目都有盈利的機會。

就如安聯人壽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葛朗義在1999年上海“財富論壇”所言,“電子行業及電子商務、生化藥物,還有服務業是21世紀最有希望的產業。服務業中一定會包括保險,中國的人均壽命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人想到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與財產,所以,保險業將是中國新興的行業,也是21世紀世界的行業。”一般而言,朝陽產業盈利率高,夕陽產業就差遠了。而且,在朝陽產業中,往往在最開始階段,由於市場尚處於開發時期,利潤往往被前期投入衝銷,盈利的機會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