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資本:錢生錢的奧秘(1)(2 / 3)

可見,對行業進行市場調研十分重要。即對市場供需狀況,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術業有專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19世紀美國連鎖店先驅盧賓,16歲時隨當時大潮流,離鄉背井到美國西部金礦淘金,然而,曆盡千辛萬苦,仍是沒有掙到什麼錢。善於觀察和思考的他發現,在礦區做小買賣反而比淘金更能賺錢。那些千千萬萬的來自四麵八方的淘金礦工,終日在礦區淘金,遠離喧囂城市,沒有親人照顧,顯然十分需要許多日常用品。於是,他放棄了淘金工作,做販賣一些小食品的生意,結果,掙了比淘金者多得多的錢,從此扯起了成功的風帆。

國內億萬富翁李曉華,最早以一台製冷機起家。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李曉華在廣州街頭盤桓,被一種噴泉果汁製冷機吸引,這個“怪物”是新鮮事物,雖然幾年後風靡了中國大街小巷。他傾囊而出沒買眾目所矚的新潮時裝,或據說十分賺錢的家電玩藝,而是抱回了一台噴泉製冷機,去北戴河擺上。那年夏天,這台冷飲機給李曉華出足了風頭,也掙到了第一桶金子,讓年屆而立之年的他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商業敏感和決策能力充滿了自信。

捕捉市場和行業推廣的機會

商場如戰場,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以多變為特點,各種因素經常處於不斷變化中,必須善於隨機應變,捕捉商機。像時代一華納公司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李文所言,“現代媒體產品是種創造性活動,但怎樣產生利潤我以為關鍵在於推廣。”

這是千真萬確的,推廣不僅在公關宣傳、開發、服務,等等,還包括和自己實際相結合的一切手段。這句話適用於一切商業中,需要每一個人的主觀努力。在美國,福特公司原來一直是汽車行業老大,通用汽車公司屬於後起之秀。然而,福特公司一度驕傲自大,不思進取,而通用公司則抓住市場契機,不斷開發新產品,適應了市場需求,反而後來者居上。

日本的鬆下公司在錄像機市場上戰勝索尼公司,更是給人啟發。索尼善於開發新產品,鬆下公司更重視生產技術的開發,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20世紀60年代未,索尼公司首先研製成功了家用錄像機,但成本高、價格不菲,在市場上很難普及。鬆下公司經過市場考察,推出了更受消費者喜歡的錄像機,各方麵質量更優,價格便宜許多。結果,在錄像機市場上,鬆下戰勝了’索尼,取得了霸主地位。以至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大發感慨,“如果開發新產品需要花十分力氣的話,那麼形成大批量生產則需要百倍的努力。”

遠古時代,阿拉伯商人以其“厚利多銷”的經營原則一度征服世界市場。這與當時“賣方市場”有關,也與他們商品意識比別的民族強有關。今天,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印度人、華人、猶太人的經商術顯得日益突出,成為世界級商法。印度人經商有兩大特點:一是善於兩地易貨;二是看重今天的金錢。猶太人經商更富於個性,像注重合同和律師、富而不奢、善選目標、時間感強、自信等等。華人最善於小本經營、注重積累、靈活得法,等等。每一個人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找自己的經商之道,才能掌握盈利的本領。

從無到有的可能

商業競爭的目的,就在於獲勝,誰都想從一無所有到腰纏萬貫。常言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何況,無和有本來是相對的,隻要不斷抓住可能,就能將可能轉變成現實。縱觀世界上許許多多成功人士,無不是資本從零開始,由小到大,最後到達成功巔峰。分析他們經曆,可以在許多方麵得到有益啟示。

注重積累,積極進取

古人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人們常說跨越式發展,或者超速增長,也離不開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2001年4月份,《星期日泰晤士報》列出了年度世界富豪排行榜,沃爾瑪連鎖超市董事長羅布·沃爾頓取代了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一躍成為世界首富。誰能想象到一個由小小百貨店起家的沃爾瑪竟誕生了世界首富,在激烈競爭中,居然戰勝了諸多行業企業,榮登桂冠,其中不乏許多高科技新舊企業。這就是滴水穿石。注重積累的結果。無論企業如IBM、可口可樂,還是個人如李嘉誠、包玉剛,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向輝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