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資本:錢生錢的奧秘(3)(2 / 3)

20世紀6、70年代美國金融大亨李克利斯,憑著省吃儉用的4千美元的資本,走向發跡之路。此前,他在一家證券公司上了幾年班,就仗著證券業的經驗和知識,將極有限的資本購買走勢極佳的股票,適時拋出,迅速贏得較高回報。他開始對一些有發展前途的行業進行投資和買賣,幾乎節節勝利,很快擁有大筆財富,1955年,著名的史密斯·可魯娜投資公司的大股東葛倫決定出讓股權,李克利斯調動大量資金用較高代價購買下來。結果,沒多久,史密斯·可魯娜公司股價飆升,李克利斯不但賺了大錢,而且因此名聲四揚。

事實上,在商戰中“小魚吃掉大魚,老鼠戰勝大象”的反常現象,並不乏見。李嘉誠,包玉剛,他們在各自商業生涯中都擁有這樣膾炙人口的故事。國內教育軟件大王科利華公司,1998年通過熱炒一本《學習的革命》,名聲迅速傳遍國內,借殼上市後,股價一路上漲,取得了驚人的借勢效果。可見,小資本發揮得好,也可以控製大資本,讓大資本為自己效勞。

2001年3、4月,北大青鳥將英特爾手中的搜狐股票悉數購買,轟動一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這幾年其母公司由於資本經營名聲鵲起,卻是不爭的事實。青鳥集團開始是北京大學兩大校辦企業之一,憑借軟件起家,當年名氣遠遜於同為一校的北大方正。不過,自從北大青鳥入主天橋百貨後,集團先後投資了多家高科技企業,例如入主華光科技,以及旗下青鳥環宇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並一路升揚,勁頭大有趕超北大方正了。

與北大企業股市風光並駕齊驅的清華高校企業,也在打造股海艦隊。例如,清華同方、清華紫光、誠誌股份、紫光生物,以及粵華電、ST海洋、ST金馬,清華樹立了自己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品牌效應。清華在一些上市公司股權價值預期最低的時候介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項目、校企的優勢,以最少的投資獲得了較大回報。

今天,已經不是小打小鬧的時代。缺乏眼光的小打算看似很精明,成不了大氣候。成功者,往往善於巧借資本,以小撥大,這才是上上之智,經營策劃大師約翰·華那卡,雖出生於窮困家庭,沒有受什麼學校教育,但成為美國百貨業巨子。他的秘訣就是在商場上善於運用別人智慧和金錢來為自己創造利益。根據實際經驗,他想出了成功的方程式,這就是:成功=他人的頭腦+他人的資本

資本經營與運作,即投資一利潤一再投資,不停地周轉,由小資本到大資本,形成擴散效應,讓別人資本為我所用,這就是資本產生了非凡價值。可見,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將資本本身視為一門藝術,不斷鑽研,小蛇往往可以吞掉了大象。

保持財務良性狀態

精明的資本經營者,不僅注意對外投資,還需要注意自身的財務控製。例如戰線過長或財務混亂,都可能造成“一哄而散”的慘痛下場。不少人往往不是被外麵資本打敗,反而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讓自己的惡性財務狀態擊得土崩瓦解,終因不堪重負宣告完蛋。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許多名震一時的大企業像大宇、現代都因為負債率高、缺少現金流量、資金管理混亂等財務問題,不是宣布破產,就是告急,教訓相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