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技術?什麼樣的技術才是針對市場的?這是經營者必須考慮的。沒有技術,不行;有技術,並非萬事大吉。現在的一些技術其實已供過於求,真正缺少的是對消費者的關注。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說:“我對技術並沒有任何感情,除了針對顧客而做的技術。”同時,他又補充道:“我是有些強硬。特別是當顧客有需求的時候,我們會不惜一切贏得他們的滿意。我們像通用電氣那樣做,是因為我們想要成為這一行裏的前兩名。”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是,全球最大的複印機生產企業施樂公司擁有全球最大的技術研究中心,計算機工業中許多最具革命性的技術都是在這裏誕生,然而由於沒有重視顧客的需求,幾次瀕臨危機中。
技術的推動作用
社會越進步,人們更重視技術含量帶來的好處。企業必須針對顧客加強技術改進,否則,很難在市場中立足和發展。美國的“矽穀”,一直執世界技術進步的牛耳,其創造的效益更讓世人瞠目結舌。全球成功企業,大多數前進的力量來源於重視技術,也最大地從技術上受益。即便純粹的全球最大的直銷公司戴爾公司,如果不是第一個利用互聯網進行PC銷售,就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發展的勢頭,並達到如此龐大的規模。
回顧人類經曆的四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伴隨著新產品、新需求、新企業的誕生,每一次都為有遠見卓識的經營者創造了曆史性機遇。譬如,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50家最大工業企業中,有26家誕生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期,當今世界不少知名企業,其創始人大多是19世紀末工業技術的發明家,如辛格,貝爾,愛迪生,等等。隻要善於抓住每一次技術突破帶來的契機,經營者往往獲得最大的輝煌,例如比爾·蓋茨、史蒂文、喬布斯、戴爾,等等。
1991年12月,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智能型英漢機器翻譯係統,”在香港某展覽會上成為眾星捧月的對象,最後,被一家公司以每年74萬美元的高價欣然買下。為什麼該公司不惜大本錢購買這一係統呢?這是技術的推動作用。當時,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的高性能機器翻譯,是列為21世紀十大高科技產品之首的技術,誰擁有這一份技術,誰就取得能夠帶來巨大市場利潤的控製權。
思科創辦於1984年,以路由器起家。1993年,隨著技術創新,出現了高速“交換器”,擁有路由器的許多功能,價錢卻便宜不少,思科趕緊犧牲一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該公司。1999年8月底,思科更用69億美元高價兼並塞倫特。從1993年至2001年,思科花了兩三百億美元搶購五六十家高科技企業。思科70%的技術產品靠自己研發,其他30%則靠搶購。以塞倫特公司為例,其開發的在光纜上傳輸數據和聲音的技術正是思科和競爭對手爭奪的一個領域。可見,技術對創新也是推動力之一。
從工業革命以後,曆經幾次科技革命,技術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而且作用越來越明顯。可以說,沒有技術作為推動力,在商業競爭中,不僅難以超越自己,更難以戰勝對手,隻會以失敗告終。例如,英特爾的芯片在計算機硬件方麵的地位,微軟幾乎壟斷了軟件行業,奔馳卓越的技術應用,柯達公司的攝影器材以及感光膠片,等等,都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國內聯想集團以倪光南“漢卡”起家,北大方正以王選“激光照排印刷係統”創業,無不是靠高科技做為生存和發展之本的。即便純粹的全球最大的直銷公司戴爾,假如不是等一個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PC銷售,也很難像後來那麼超速發展。
比較而言,技術在商戰中有如下推動力:
技術,可以創造市場需求和購買力
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有句名言,即“索尼首創,他人跟隨。”索尼首創日本第一部磁帶錄音機,第一台半導體晶體管收音機,第一台隨身聽,投入市場後,在強大的公關宣傳下,很快吸引了大量顧客,使索尼一次又一次出盡了風頭。
技術,可以創造消費方式、消費觀念,乃至消費文化,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早期電視的出現,汽車的出現,PC的出現,以及最近的互聯網技術,無不成為一種時尚,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顧客需求變化,也隻有技術可以滿足。
技術,可以保護老產品,驅動新產品開發,從而保持常盛不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