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度可以建立有效的反饋機製,讓集體得到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製度將一切行為準則分解還原到最基本的層次,讓複雜問題簡單化,可以有效地監控一切行為,誰闖了紅燈就會立即受到製度處分,不必考慮他是誰或為什麼闖了紅燈。如此,讓內部產生凝聚力,適應一外部環境,獲得社會認同,才可以不斷前進,企業得到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1981年4月,傑克·韋爾奇接任通用電氣公司總裁,他認為經營這樣一家龐大、產品分散的公司,必須采用一種嶄新的經營觀點,才能保證公司銷售額和利潤的高速增長。為此,他決定實行“全員決策”製度,讓工人、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工會領袖等,都被邀請出席決策討論會,與會者彼此平等,各抒己見。“全員決策”讓公司的管理人員克服了官僚主義,增強了全體員工對公司經營的參與意識,讓公司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取得巨大進展,韋爾奇也被譽為全美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
可見,製度之下,一切行為仿佛進入了同一跑道,一切經營理念滲透在點點滴滴的過程中,即使冷漠,也是理性的冷卻。國內不少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內訌”而散,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沒有製度約束或製度雖有卻不健全。比較而言,製度是企業存在的基本層麵,一旦沒有或不完善,自然會讓一切處於空中樓閣狀態,不一崩而潰反而是不正常的事情。國外許多跨國公司,規模十分龐大,卻仍然保持十分強大的競爭力、能夠在內部成功地分工、協作乃至衝刺,就因為規則是一定的,製度、法規都形成共識,以至非常完善。
注意製度的天敵
對一個組織來說,情感可以讓大家結合在一起,但要長久維持下去,卻必須依靠一套完善的製度來加強和保證。從一定意義上講,人情和麵子是製度的天敵,對組織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危害十分大。因為製度,從根本上看,就是強調原則和程序,解決的是情感等隨意性問題,與一切非理性行為相克,其作用就是避免領導層憑直覺處世,員工層憑情緒做事,從而將明確的製度作為經營行為的最根本準則,讓經營從必然王國漸漸走向自由王國。
人情與製度的原則相悖
製度是一種理性化行為標準,其原則就是理性。人情包括麵子都是非理性行為,具有隨意性。由此可知,人情與製度的原則背道相馳,簡直是水火不相容,根本不可以混在一起,隻會產生破壞作用。
在一個組織中,我們常常可以明智地看到,靠講大道理難以服人,靠施舍情感不能長久約束下屬工作。例如,一些有功之臣或元老,拿什麼約束他們呢?顯然,大道理過時,老板未必講得過他。物質刺激小兒科,他恐怕不屑一顧。這時,製度就發揮了萬能作用。他隻要違反了製度,就要受製度懲罰,否則,換人。他處在什麼位置。做什麼工作,製度上十分明白,在人才市場上招聘就是了,沒什麼大損失。
人情與製度的出發點不同
人情從根本上講,其出發點是從個體出發,不注重整體利益。製度則相反,其出發點從訂立最開始就是出於整體利益方麵的考慮。從這方麵來說,製度永遠是對的,人情則永遠是錯的。而且,製度的實施常常還與人情在利益上發生衝突,這都起源於二者根本出發點不同的緣故,不必大驚小怪。
例如某商場規定員工不準乘電梯,隻能走樓梯,車輛不準在停車場停放,隻能坐通勤車,等等。這仿佛是與內部員工作對,但仔細琢磨一下,發現十分有道理。既然商場公共設施服務能力有限,商場靠的就是服務質量取勝,方便顧客就應該放在第一位,從而贏取顧客的信賴,這才符合商場的整體利益。
人情與製度代表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某個角度觀察,人情往往是原始創業階段的產物。開始,大家由於共同目的走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敬業精神和自我約束精神,一旦認識到理想主義在利益麵前其實很脆弱時,就會回歸成為徹底的利己主義者,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觸發欲望的神經。此外,本來一個將幾個兵,一切條件不成熟,創業者往往靠個人魅力和理想支撐難關,難免出現濃厚的人情色彩。一旦事業做大,許多難題紛紛而來,要麼排座次、分金銀、論榮辱等利害衝突,要麼人多事雜不好管理等事務衝突,這時,隻有靠製度才能駕重馭輕。
經營經過最初的“人治”,必須向“法治”過渡,即由製度來進行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否則,就很難規範複雜的人、事、物,極容易陷入泥沼中。製度是創業再上新台階的基石,是邁向更高層次的保證。隻有完善製度,才能對繁雜事務有一個規律把握,從而能有各種完備的解決方案,讓創業走向真正的成熟。英特爾總裁葛魯夫誠懇地斷言:華人對財富幾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創造力,但似乎對製度的運作缺乏足夠的熱情與關注。這也恐怕是許多企業一旦做到相當規模難以做大的根本原因。相反,王永慶做到了,他也將事業做大到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