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比爾·蓋茨,由於掌握了windows桌麵係統的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他一直讓自己和自己的企業遙遙領先他人。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美國采納新知識創造的速度更快,取代了老牌工業強國英國而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家。20世紀末21世紀初,一度執世界牛耳的經濟超級大國日本,其企業普遍忽視網絡經濟的到來,很快被美國企業打敗,可以說,信息為主的知識正直接加大生產力在個人與國家的不平衡。
隻爭上遊
現在,新經濟讓創新變得更加重要。從各個方麵講,知識的獲取和發揮作用更快,由於新想法迅速傳播,保護壟斷不太可能。生產成本的細小差別不是十分影響,一切企業必須隻爭上遊,否則,就不存在生存和發展的優勢,危險必然一步又一步擴大。
敢於競爭
商場如戰場,勝利永遠屬於強者。縱觀成功者,無不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憑借實力邁出來的。近代中國的曆史證明:一個民族如果不投身於競爭,就會落後保守,最終遭受挨打。國內海爾集團多元化出擊,在別人認為國外競爭太激烈了,沒有多少市場的領域,海爾卻成了全球十大家電名牌之一。海爾總裁張瑞敏“與狼共舞”,卻迄今沒有失敗的記錄。古人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敢競爭和不願競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許多人為什麼一輩子默默無聞,苦苦掙紮,仿佛命運一直在與他作對呢?大量事實表明,這類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從心底裏害怕競爭,因而不敢也不可能選擇成功。我們不要甘於現實約束,走出第一步往往預示已經成功了一半。
落後就要挨打
任何強者都是在競爭中超越他人走向成功,相反,甘於落後最終成為競爭中的劣汰者。市場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對任何人來說,不前進就會落後,落後就意味著挨打,這是一切經營者必須認清的客觀問題。在競爭中,創業者應當不斷存在危機感。這是最迫切的。世界上一切失敗的創業者或許都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中頑固保守是這些創業者犯下的共同錯誤,並且是最致命的痼疾。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說:“我擔心失敗。絕對擔心。每天我來到這間辦公室,我就問我自己:我們是否仍在勤奮工作?有人是否正在超越我們?這種或那種產品是否真的出色?我們是否能把它做得更好?”確實,一個經營者如果不能夠總是將企業引領到新的高度,他很難讓企業在市場中總處於不被淘汰出局的境地。一個具有持續競爭力的企業才可以長存,這是不需要爭議的。
“第一”才有機會
任何經營都有自己的競爭對手。是在競爭中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又是經營者無法回避的抉擇。一般而言,“雙贏”是最理想的局麵,事實上這隻會是一廂情願的想象。在商場中,你隻有做到第一,才真正擁有機會。這也是最現實的商業法則之一。即使你可能在某個時期與對手旗鼓相當,一旦你放慢半拍的腳步,你的競爭對手很快就會將你的優勢趕超過去,逼得你最終走投無路。商業競爭中,優勝劣汰是最高規則,一切逃避都是不可能的。不少創業者嚐試從一個擁有優勢的領域轉向另一個領域時,卻品嚐了失敗的苦果,這種例子多如牛毛。無論生產領域還是銷售領域,一切都是在進行優勢競爭,誰搶占了優勢方麵最大資源,誰就極可能占住競爭的製高點。全球最大的直銷公司總裁戴爾講過這麼一句話:“我有時候半夜會醒來,想一想是否會被別人幹掉。我覺得要去麵對危機和挑戰,不停地往前走。”可見,超過競爭對手是最低的要求。
超越是一種追求和美麗
商場上,風雲變幻,創業者必須不斷超越自我,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情況。經營者要在變化中求生存,不僅理解和適應變化,並能夠從變化中獲得力量。對經營者來說,慢慢行走簡直是一種自殺,必須加快前進的步伐,與其被對手擊敗,不如自己超越。任何企業都不是被對手打敗的,而是被自己打敗。美國施樂公司陷入幾次危機中,最具諷刺意味的是該公司這幾次危機中的對手看起來是別人,實際上都是自己。韓國的大宇,日本的八佰半,以及DEC、王安公司,是被別人打敗的嗎?都不是,創業者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不能超越自我是創業者自身最大的敵人。對創業者和經營者最致命的危險是,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可能保持多久,更不知道如何形成新的優勢讓對手緊緊跟隨,一旦對手擁有相應的優勢後,立即手足無措甚至很快敗北。經營者不僅要對未來向往,更要對現實進行冷靜思考,隻有尋找到競爭上遊的機會,一切才會變成美麗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