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文化:盜不走的法寶(3)(1 / 2)

經營文化指企業中長期形成的共同目標、價值觀、行為規範的總稱,然而,企業植根於社會,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一個組成部分,必然受外界和曆史的影響。從總體來看,企業文化總是借鑒和吸收先進成果,對自身不斷改進和概括。企業文化隨企業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可以兼容並蓄新的內容,達到一定曆史高度,形成新企業文化。

德智相融

企業的根本在於人,處理企業、員工與國家的利益關係,是企業文化的核心。隻有德智相融,才是正確出路,任何偏頗的傾向都存在致命缺陷。企業必須以德治理員工,讓員工能夠充分認識到沒有國家的富強就沒有企業的生存,離開企業發展,員工收益就是一句空話。另一方麵,又要調動員工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挖掘勞動力資源,並合理安排利益分配機製,讓員工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德,是企業共同價值觀的基礎,離開這一點,企業文化不可能健全;智,是企業競爭的法寶,離開這一法寶,企業文化呈病態發展,二者互相融合,共同促進企業發展。

學習他人長處

經營文化溶於企業管理之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企業文化既是一個曆史發展過程,又要適應經濟力量的競爭、抗衡、較量等各種現實變化,因而學習他人長處是一種企業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企業文化具有兼容並包、蓄人之長的特點,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自身需要進行演變。任何企業文化可以在長期經營實踐中自發形成,不過都不會係統和集中,創業者必須站在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進行縱橫兩方麵比較,才會製定正確的、係統的、全麵的企業文化實施方案。

另一方麵,企業文化的個性很強,注重的側麵會在一定過程中不盡相同,又不能盲目照搬別人的企業文化體係。學習與吸收他人長處是對他人文化精髓的體會和溶合,更是對自身局限性和缺陷的彌補和修正,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中的變化與經營策略的轉變,企業對自身文化體係進行有效變革是形成優秀企業文化的先決條件。

因地製宜

因地製宜是企業文化適應內外環境的理智安排,也是一種戰略性對策。企業文化是一個包括信念、價值觀、理想、最高目標、行為準則、傳統、風氣等內容的複合體,必須適應環境變化。企業文化具有特色性,但在外界環境下處於絕對附屬地位,脫離外部文化背景的企業文化沒有生存的可能,與外部大文化背道而馳的企業文化必然遭到遺棄。企業文化表現為一種精神力量,用於調動、激發目標對象作出貢獻,但這必須與員工的實際情況相適應,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很快被現實蒸發殆盡。企業文化不可能是一個純粹的企業性概念,更多的是體現社會性,既包括傳統觀念的積澱,也包括現代概念的衝擊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企業的競爭實際上是人的競爭,更多的是企業間群體活動的競爭,即不同企業文化的競爭,特別是先進與落後方麵的大較量。

心胸開闊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其製度、法規等等方麵的形成,多半在於某種文化的沉澱和溶合。當一種企業文化形成後,能否執行貫徹乃至彙入企業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歸於人們對自己企業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企業規則的混合劑,相對於有形的企業行為,它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和駕馭員工的力量。所以,創業者保持最開放的心態和最寬廣的胸襟。是對經商至上原則的一種最佳詮釋。文化不是附庸風雅的工具,其作用是任何力量無法取代的。

國內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架構,讓夫妻店等家族的經營模式遍地開花,由於心胸狹窄,不少創業者紛紛上演天馬行空的“獨行俠”鬧劇,這是企業文化最致命的催殺劑。創業者多一點文化意識,已經成為時代抉擇,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一種憂患與新生的演示。全球化經濟的到來,讓人們隻有遵循國際準則才能加入世界經濟循環中,這更是對企業文化的最大挑戰,唯心胸開闊才有出路。

冒險是一種資本

企業是社會化進步的產物,與自給自足的小生產經營方式一刀兩斷,對人的冒險和創新精神異常關注。冒險是一種資本,自給自足、單兵作戰的那種農業經營方式不再適合市場相當成熟的商品經濟社會。如今的市場瞬息萬變,隻有贏輸之分,沒有絕對的專家。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對市場判斷最為準確,千裏眼、順風耳的傳說永遠不屬於商場鬥士。時代華納總裁特納先生在創辦有線新聞電視網時,甚至對有線新聞電視的基本操作都不熟悉。但是,他將自己的一億美元財產冒險用於有線新聞電視網的創辦。他堅持說:“最大的風險是什麼都不幹。”冒險成為重新洗牌時的一種資本,麵臨日益劇烈競爭的現狀和未來,敢於冒險已經成為商業成功者的最得心應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