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企業品牌難以壯大的原因
中國眾多輝煌一時繼而隕落的“知名品牌”,如“三株口服液”、“太陽神口服液”等曾經迅速崛起,長則數年,短則幾個月,就被市場競爭的浪潮淘汰得無影無蹤。這種“曇花品牌”仿佛成為中國企業品牌發展的宿命。為什麼中國的品牌難以壯大,扼腕痛惜之餘,根據有關專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市場經濟不發達與品牌管理理論的貧瘠
中國市場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不夠發達,這是中國品牌走向國際難以逾越的屏障。而品牌管理理論的貧瘠與實際操作經驗的不足同樣是導致品牌建設不力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讓產品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了買方市場,人們開始逐漸關注品牌。但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中國不斷造就品牌的同時,又在不斷毀滅品牌,其原因一方麵是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都不成熟有關,具有一定的曆史必然性;另一方麵,則歸結於中國企業曆史發展短暫及市場經驗的不足。
縱觀國際知名品牌,如可口可樂、SONY、奔馳、寶潔、麥當勞,都是經過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曆史,曆經市場競爭的殘酷磨礪而發展到現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品牌是由曆史和理性造就的,而二者與市場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企業不可超越曆史去創造一個理性的品牌。說到底,中國企業品牌的稚嫩與短暫是與中國市場經濟的不發達聯係在一起的,這也是所謂的民族品牌走向國際化不好逾越的障礙。
中國眾多的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品牌能一夜成名,殊不知品牌如同市場一樣,是按照其客觀規律運作的。企業如果背離或根本就不了解市場經濟機製中品牌建立的基本規律,即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先導的營銷法則,表現為品牌開始推廣時轟轟烈烈,不久就銷聲匿跡。究其原因,除了市場運作經驗缺乏之外,品牌管理理論的貧瘠與實際操作經驗的匱乏也是導致企業建立品牌不力的重要原因。所以鑄造品牌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對品牌都需要有一個更深刻、更理性的關注。
可見,中國的品牌要想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需要走的路還十分漫長。研究中國品牌引入西方成熟的品牌管理理論,提高品牌建設的理性認識,自覺遵循品牌建立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是企業的必修課,同時企業要把市場環境的完善,消費者的逐漸覺醒作為企業經營品牌的外在壓力,促使品牌的創建者進一步規範和理性地運作。
2.恪守承諾,掙脫傳統文化的症結
品牌的建設者要時刻恪守自己的承諾,無論何時何地,以何等代價,這是世界級成功品牌必須遵守的不二法則。品牌實質上是一種商業承諾,企業建立品牌的過程就是孜孜不倦實踐其諾言的過程,市場競爭的法則成為品牌道德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講,創建品牌是一個自我約束的過程,應該實實在在地去做,才能為品牌建立一個堅實的市場基礎。
然而,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卻仍然難以抗拒短期內迅速獲取高額利潤的強烈誘惑,往往以犧牲品牌承諾為代價去換取眼前的利益。這是非常不足取的。中國的企業要順應市場經濟的潮流,遵循市場經濟的原則,合理、規範地運作自己的企業,就必須從造成商人自輕自賤、缺乏責任心和商業道德缺陷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掙脫出來,理直氣壯地確認和建立自己在商品社會中的合理地位,才能構建起完善的品牌道德,解決好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義利衝突。
3.過於追求企業品牌“長生不老”
許多企業追求品牌“長生不老”。事實上,這些良好的願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從不老的“同仁堂”到“永遠的可口可樂”,從“潤發百年”到“永遠的秦池”,哪一個企業或企業家不希望自己的產品能世世代代流傳下去。但往往事與願違,無情的市場競爭使得不計其數的品牌競相夭折,紛紛退出商品競爭的舞台。
中國品牌在其成長的最初大多是追求知名度,結果在成名之後,往往因後續管理、資金、人才等決策失誤而走向衰落。受傳統文化“有名則有利”的影響,中國的許多知名品牌重廣告投入而忽視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4.個人英雄主義不適應品牌的國際化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企業的成敗通常是和企業家個人聯係在一起的。成功的企業往往是由成功的企業家締造的,致使企業創造或生產的品牌自然就會被打上企業家個人的烙印。反過來,品牌的建立與發展,也會變為個人的奮鬥史。這在企業創業初期是非常自然的,但如果企業規模擴大,產品實施多元化後,個人化的品牌發展就會受到局限。
從總體上來講,中國目前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市場較為單一,即使非常初級、原始的品牌,從視覺設計到內涵定位都比較個人化或主觀化。品牌個人化之後的最大危險就是很容易將個人意誌附著在品牌上,如果這個人失誤或者不在其位了,往往會影響一個品牌的後續發展,甚至會導致其衰落,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