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啟蒙教學(1 / 2)

講明天地大道乃至做為全天下的窮人應該有的理想和覺悟之後,張海並沒有順其自然的像很多平庸的教師那樣主要采用布置作業、檢查作業、講解作業的方式進行填鴨式教學。蒙學時期的孩子也遠未有像中學生那樣的適應能力。

識字的主要方法依然是采用了在物品上貼字乃至貼圖識字並結合踩字法、前進法等識字遊戲或競賽保持孩子們對識字的興趣。

在沒有太多輔課還有寫作語法等方麵內容的壓力下,孩子們識字的進度超過張海原有的想象。大概臨近年關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都認得數百個字。做為這時代一般的最初等蒙學教育而言任務算是完成了。

張海當然不打算僅僅如此,結合軍事目的的數學與物理學習才是辦這不但不賺錢反而有不少開銷的義務學塾的根本目的。可當按照印象中進行起碼的算術教育的時候,卻發現在沒有幼兒園教育進行啟蒙的情況下,這些孩子連基本的數數能力都差。

“先生,九後麵應該是什麼?”當張海好不容易把從零到九這些基本的數字解釋清楚並讓孩子們記下其阿拉伯記法的時候才發現大多數學生每逢九就數不下去了。

“九後麵的數字叫做十,十是由一和零兩個數字組成的,代表進了一位。比如說:我們的左手伸出一個手指,右手攥拳頭。這就是十的意思。右又出一就是十個手指之外再加上一個手指.”張海擔心耐心的講解不為所有孩子所聽懂,講道:“這裏有一堆小鉛彈,下麵我和大家交替數這堆鉛彈的數量!我數一個數,你們說下麵一個數,然後交替進行.”

張海還是低估了幼兒園阿姨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為了讓這些孩子能數到一百以上甚至一千以上,足足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可他卻不知道:在一個人對所有事物都有所興趣幼年這種效率已經算是不錯了。要是換成教育一個從全文盲環境下養成了固定意識的成年人,光是在棍棒教育之下分清左右就要花費遠不止這點兒的時間。

可忽然想起兒時曾經在幼兒園退學當年連基本阿拉伯數字都要些好幾張紙的自己,卻不由的釋然了:這些生於古時的孩子還沒有受到太多生活與社會環境的汙染,而嬰幼兒以來生活環境又不及後世那樣豐富,因此蒙學時期的學習能力實際上要比同等情況下過去的自己還強上不少。

讓這些孩子學會基本的數數之後,又有加減乘除等一係列口訣等著要教。張海這才明白教師這工作的不易。很多看似簡單的文化要從無到有的教會這些還算是好學的孩子們,也著實要花費不少精力。要是讓那些三觀定型的純文盲成年人搞“文化練兵”還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

日子一天天過去,年關的時候不再有多少人敢來在找這些孩子家裏的麻煩了。這著實讓不少家庭都感到歡心鼓舞,越來越多的人打算送孩子來張海的義塾裏讀書。

當然這些人家境相比最初從貧寒人家選來的孩子寬裕了不少,許多家人帶著零零碎碎的財物來到張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