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三年秋那場變局逐步讓張家從明哲保身走上了自強之路。雖然天下似乎越來越不太平,但六年張海與孩子們類似成人般的身材初步長成,成為滄州一帶乃至直隸山東兩地江湖上都小有聞名的人家。
六年來轉箭匠為鐵匠的張家作坊積累的拳銃、精製箭銃等輕型火器武備也多達近千件,還有上萬發鉛彈及相應的幾百斤火藥。還在逐漸形成土圍的圍牆四角修建了更利於防守的小堡樓,同主宅的屋頂工事相互配合,儼然已不遜色其他地方上的很多豪強。
可張海的心裏還是覺得準備並不充分,印象中聯香教起事不是天啟元年就是天啟二年的五月。今年上半年山東直隸等地並無大規模民變的消息,那麼就很可能意味著在明年春末夏初的時候民變就會爆發,那個時候跟著起事勸服鄉裏的難度就要低的多。這就意味著今年冬天要準備的事情就更多了。
張林還有楊秋霞等家人對於張海並不安分的誌向早就有所了解,最初不論是父母還是大哥或妹妹都對此時持反對態度的,隻是不好意思明著堅決反駁和阻撓張海所做的那些事。
可幾年前以來遼東的很多事情竟然神奇的被神奇的預言所應驗,這不由的使家人對張海的態度大為改變。
“這大明,當真能夠被民變所推翻麼?”張林在冬閑剛來的時候鄭重的問。
“世上沒有輕而易舉的事,在原本的曆史上七年後的大規模民變也用了十數年的時間幾經起落才得已打到京師占領北方大部。我們習武之家雖然不像那些饑民一樣在最初起事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依仗和準備,至少也不會比楚漢之爭花的時間少。朝廷擁兵百萬之眾,堪戰的兵力不會比十數萬更多,考慮到後金的威脅乃至邊陲的鎮守,可以用以對內鎮壓的精兵不過三萬,這是民變之後能夠以流動作戰甚至就地隱蔽而謀求生存的基礎。”張海害怕自己編的瞎話穿幫,所以對自己的親人索性按照記憶中的大致曆史直說。
最終思考了很久,張林才終究在張海的勸說下初步定決心:“這樣也好,不過我們明年也沒有必要急著跟風舉事,先看看聯香教那些人的動向在決定吧。你覺得我張家還有哪些方麵準備的不夠周詳?”
多年以來,張林逐漸也認識到自己這位極有天賦的孩子在天帝指導下某些方麵的見識實不比自己要差了。
“我和弟子們現在已經不在是孩子了,我家現在已經不缺少武藝精湛的核心。就現有的人手而言,同樣也不缺乏火器和彈藥。可要脫離張家這些防禦的依托在野外作戰,盾牌鎧甲等防護裝具卻是必不可少的。”
不論是外國的傳教士還是一般的江湖人物,所能在那些集貿市鎮上見到的明軍不但大多為一些雜役之類的。而且使用的多是尋常刀棒槍弓等普通冷兵器。很少見到手持火器或者以火器操演的人們。明軍步營車營等正規軍的編製在此時算是絕秘一類的東西了。張海對此卻有所印象:明軍中從鳥槍三眼銃到百虎齊奔箭乃至輕炮等遠射兵器一應俱全,至少省鎮營兵和邊軍等精銳主力應該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兵器對於缺乏防護裝具的遊牧民和普通民變的農民軍效能要比唐宋時期的弓弩更強,防護裝具的意義就更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