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眾人帶領的幾千難民一般的隊伍來到鹽山縣城的時候發現縣城的緊閉。城頭上時不時有人探出頭向外觀望,一副嚴陣以待的摸樣。
城牆雖然在縣城中也不算高,卻也根本不是兩人相互協助再借用一杆鋤頭就能攀登上去的,而在城外不要說成片的樹木,就是連碎石也根本沒有多少。或許這就是鹽山縣城看起來打算頑抗的緣故吧。
雖然相比那些擁有護城河或者壕溝或者依托地勢而建的戰略重鎮這縣城還算是基本上無限可疑。可攻城準備上的缺乏卻使得在大多數人看起來這平日裏並非沒有見過的縣城城牆也如同天塹一般。
而懾於張家的威名,守城的眾人看起來似乎根本沒有出城而戰的打算。
“堆土攻城的辦法真的有用麼?在石塊箭矢下那要冒多大傷亡?”攻打縣城的作戰方案事先商討過,雖然從土方量的計算上看並不算太花時間。但不論是大弟子劉洪濤還是張林夫婦都覺得有些沒譜。
“堆土攻城是中策,我們繳獲了這麼多炮,先看一看。”張海說罷下令將這五六千人中的兩千餘包括俘虜的衛所輔兵轉化而來的青壯分為四隊部署於縣城四門外大概二百步外的地方,而幾千人左右的老營布置在城東門大約四百米左右的距離上。
忽然縣城東門城頭之上微微的閃出點點白煙,緊接著老營方向一顆落下的炮彈掀起土花,雖然也沒有造成傷亡也引起那些主要是婦女孩子還有部分老人的人群中一頓混亂。
張海沒有想到這小小的縣城居然也擁有用來防守的火炮,迅速命令上百名學塾弟子和近四十名習弓弟子以拳銃予以環擊。
三斤重的一寸口徑拳銃雖然隻能把二百克左右的鉛彈以神臂弩一般的初速射出去,可依靠動量克服空氣的能力卻比一般弓弩還要好上很多,更不用說同弓箭相比。
城牆的高度早有人在平時略知一二,依托地物測距的精度也比往常高上了許多。加上從不同角度的拋物線來看,最大射程附近的角度拋射往往比其他角度準確,一百幾十枚鉛彈組成的彈雨瞬間就覆蓋了冒出白煙方向沙鍋內的城頭。
雖然在有測距依托和多年訓練的基礎下也隻有一半左右的鉛彈落在目標附近方圓三丈之內,可負責開炮的炮手乃至周邊的幾個人瞬間就有近三分之一在彈雨下被砸倒,這沒有想象到的從天而降的準確打擊給了對此幾乎沒有多少心理準備的守城官兵巨大的打擊。
沒有負傷的炮手乃至負責掩護的士兵拋棄了火炮一哄而散,再也不敢在城頭上開炮了。就連其他城牆上的不少壯丁和士兵也不再敢於探頭。
“前進!前進!他們不再敢開炮了,即便開炮也打不準!”
張家手下的家匠乃至孩子們趕到四個方向上不斷的催促著眾人,不知花了多大的工夫才使這些青壯前進到距離城牆一百步左右的距離上。
然而城牆上挑選出來的弓手射出的那一陣陣既不整齊也不密集似乎毫無威脅的箭支也一下子讓不少人向後畏縮不前甚至潰逃到城頭上敵人最大拋射範圍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