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眾人在出發之前為了確保鹽山不出意外,也為了避免守備鹽山的臨時召集眾因為覺得被拋棄而喪失信心還是留下張萬勇及數名張家家匠乃至上百名青壯坐鎮以防不測。
由於時間的緊迫張海最終沒有決定在正月十二的晚上選擇夜間突襲,這些剛剛成伍不久的隊伍即便是在平川地區能不能在一個晚上之內抵達近六十裏外慶雲縣是很沒有把握的。隻能選擇在白天行軍。
另一方麵:在這開闊的平川之地如果發現敵情也能更早的做出防備,最大限度的避免以外。
進攻慶雲的總“兵力”多達近兩千人,超過一半的人都擁有了繳獲來的刀矛短弓等正規兵器。那些沒有武器的人也擁有不少即可以土工作業也可以做為自衛的農具之類。還有張家之外和鹽山縣城繳獲來的六七百匹馬,整個算的上騾馬兵器齊全了。這也得益於元代以來北方民間普遍飼養牲畜,民間馬匹保有量並不算少。
但剛剛出發沒多久,這些人就如同回歸時的旅遊團或者學校組織活動歸來時學生隊一樣,稀稀落落硬是把分兩組前進原本最多隻有一裏的四列橫隊拉出幾裏之遠。
輪流騎在挑選出來勉強可做騎用的幾十匹馬上的張家核心弟子不停的在前後督促整隊花了很長時間才迫使這些人不在有行軍中掉隊偷懶的人,勉強算是保持了次序。
保持一定速度的長途行軍果然並不算容易,為了能在並沒有優質鞋具的情況下保持長時間前進的能力。專門有一些負責計行程的核心骨幹每行大概三千步或者說現代的六千跬步就命令整個隊伍停下來休整一下。
每半個時辰休息一次,整個行軍過程大概經曆了包括午休在內五次左右休息之後終於在傍晚來臨之前趕到了慶雲縣城。
“慶雲縣是為數不多的本朝以來的新建立的新縣。城頭雖然隻有一丈五尺大概五米左右的高度,卻四門齊全。東曰‘瞻岱’、南曰‘觀瀾’、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城門有城樓樓頂,縣城外的壕溝寬達三丈,深一丈有餘,而壕溝距離城牆大部分的地方不過三四米左右的地方而已。”隊伍規模已經多達數千的情況下自然不缺幾個對附近這一帶稍有了解的人,一名臨時被請來的向導對張海說道。
張海等人此時也已經來到了城下,經曆了一次攻城戰似乎不少人也有了些經驗。看著城頭那些時不時探出頭來警戒的人乃至早已緊閉的四門就知道這縣城早已做好了防守的準備。張海再次像攻鹽山那樣以三石弓的強試射成本,卻發現這樣的強箭幾乎在四門都掛在了門上而不是穿透而入。原來慶雲縣平時隻有東西兩門開放,南北兩門早就是鎖死的。得到消息的一天多時間以來知縣及縣裏的訓導早就命人將兩門堆磚石封死。
鹽山的防守如此嚴密,原本計劃的方案有沒有把握張海也難以確定了,攻城也隻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利用多種方法尋隙進攻了。說不定需要自己親自衝鋒陷陣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