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東門進攻最終敗退在前的又是幾個年齡稍大一些的中年。
自古以來,東方社會都是長幼有序極講輩分的社會。然而在戰爭的實踐麵前就連以前很多畏懼權威的孩子不得不認識到:原本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們在危險麵前竟然是如此的表現。很多孩子向往的“成熟”究竟是什麼?是趨利避害、膽小懦弱、中庸油滑、明哲保身。
這些在平時看起來還算是可以理解的,可在戰場上卻是那樣的可鄙。
“論尊卑論資曆不論貢獻的傳統風氣我還真就要從現在開始糾正了!”張海暗自下定決心。
按照早就聲明的軍紀,這次進攻沒有人戰死但是有兩輕兩重四人負傷。
“身上中了紅箭的人過來!”執行一般軍法的大弟子劉洪濤喊道,隨即核對了戶號,確認沒有在作戰中表現英勇而受到表彰的那些少年的長輩。那些三十歲以上年紀較大的人隻有在一種情況下可以免於被責罰,就是有自家的孩子曾經表現出色。
被督戰的持弓弟子以染了紅色顏料的訓練箭射中的四個人被押送到陣前當著無數人的麵執行了一軍棍至兩軍棍左右的軍法。
雖然知道一兩軍棍的軍法即便是健壯的人照實裏打,也不至於使人重傷死亡或殘廢,但當著這麼多人的麵丟人顯現卻是一種極大的懲罰了。
不少人沒有想到這規矩竟然被確定下來,都不由的感到一陣恐慌。甚至有人懷疑自己投靠張家是不是正確的。
隨後張海將兩千名骨幹編成的二十個百人隊確定了更為詳細而具體的編製體係,並在每個人百人裏都安排了一名永久和一名臨時共兩名持弓弟子或張家家將組成的百夫長。並確定了更細的都、隊、伍等體係。這兩千青壯看起來總算是脫離了烏合之眾的範疇了。
然而出忽人們意料的是在短暫的休整之後對東門的進攻卻並沒有停歇,進攻似乎要在白天的行軍之後連夜進行。
一箭距離之外的無數火把前隨機抽出的第二個百人隊準備進攻了。在進攻前由那些前一次進攻的少年先鋒負責宣傳和鼓舞下一波人的士氣。
“敵人的炮聲勢雖響,但是卻沒有什麼殺傷力。打的是實彈最多殺傷冒頭的一個,散彈的話會被盾牌擋掉大部分。無需驚恐!”
昏暗的燈火之下針對東城門的第二次進攻展開了。踏過臨時達在外圍壕溝上的木板,上百名確定了先有次序在督戰隊監督之下的少年營向著東門的轉石土坡行進而去。
這此的進攻雖說是在朦朧月光的昏安下進行卻顯得有序了很多,從城頭乃至門洞裏射出的箭羽雖然難以看清並躲避了,但準頭也差了不少。
但進攻的隊伍再一次以密集對形舉身著繳獲來的鎧甲舉著盾牌向前突進在土石堆上露出頭的時候,敵人的箭矢與炮聲再次響起。
這一輪雖然有一個孩子負傷倒下但也僅僅是使人群遲疑了下,人群向前的推進不久之後又緊接著展開了。
這時候忽然門洞內殺聲四起。早就準備好以長矛肉搏戰應對來襲進攻之敵的守城中為數不多的敢戰精銳從黑暗的門洞裏湧出,借助兵器乃至士氣上的優勢與進攻的百人隊展開了近接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