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城頭的核心弟子分成兩隊,一隊二十餘人分成密集的兩排封鎖住西南角處,一隊依托城牆展開防禦。兩隊分別以以每分鍾二百支箭的投射密度封鎖住了城內敵人和南牆初敵人的進攻通路。
而張海以及劉洪濤、李峰、張林、楊秋霞外加劉子雲等八名高手得已全力展開向西城門方向的進攻。
在城牆上對敵群幾乎每箭必中、中必殺傷的八名高手使得驚慌失措潰敗中的敵人所謂的“精銳”擁擠成一團,近百人的殘兵除了十餘人僥幸逃脫外大部分在約莫四五十秒時間內還沒有逃出弓箭及投石範圍的時候就被大部殺傷在地。
劉子雲等人見狀正要加速前進衝向西門的城樓卻被張海喝住。
“前麵這一大段城牆都已經沒有敵兵,不趁著個機會搶攻西門城樓等著什麼?”劉子雲有些疑惑的問。
“等等我們的人,前麵可能有危險,我們步步為營的推進。”張海叮囑道。
沒過一分鍾的時間二十來個少年戰士先後在被控製的城牆背著登上了城頭,那是從進行火力準備開始把事先裝好的臼用掉後就再次填裝臼銃的幾百名城下的戰士最送來的裝好彈藥並點燃著火繩的四百多支臼銃。並且城下負責運輸的部分習弓新兵不斷錯落有秩的將城下幾百名戰士填裝好的臼銃接連不斷的派人利用繩索和竹框送上城頭,同時拉上來的還有不少鐵皮圓筒般的東西。
自從下山以來讓劉子雲等人驚訝的早已不止一件事,可這種嚴謹、巧妙、精確的攻城步驟和構思還是帶來不小的震撼,不由的苦笑道:“我原本以為我著投石技能也算是一門出路,每想到苦練數年之功竟然能夠被普通的軍兵用這種方法就能簡單的達到。若是鄒縣那裏也有幾千支臼銃,何苦會被圍困在南邊?”
看到那些彎起來足有近一人左右的長條鐵皮彎成並用木板加固拚接起來的圓筒,劉子雲有些奇怪的問:“準備這些東西是做什麼用的?抵擋尋常弓箭盾牌就行,用不著如此大費周章吧?”
“有備而無患,或許再向前走幾步你我也許就會知道為什麼。”張海回道。
不出所料,當從西城南端攻上城頭的張海以及跟上來的戰士們逼近到距離西城樓大約百步左右距離的時候,從西門城樓側麵的窗口中冒出朵朵白煙,伴隨著接連不斷的砰砰聲傳了過來。如蝗蟲般飛向天空中的黑點從空中落下,接連不斷的砸在從登城處到西南角的城頭上,濺起鉛彈砸出來的碎石屑。
原來張家多次在作戰中克敵至勝的“法寶”竟然被官兵那邊的有心之人學去了,不過張海見此情況似乎並不十分憂慮。
其實此時就算是西洋在數學乃至很多方麵仍處於啟蒙階段,基本的彈道原理要等一代人後的伽利略才提出來,而因為空氣阻力的大致原理要到牛頓時代才提出來,軍事上要言要到18世紀中後期才算比較完善和靠譜。
而精確到度的正弦和餘弦角度表早在張海在張宅帶領弟子們練武讀書的年紀就製出來,又了解大致的重力加速常數和基本的彈道公式,還了解諸多現代圓頭迫彈榴彈的經驗性性能數據,再配以多年來眾多的標準化火藥的實測才有今日臼銃之威力。這些條件都是如今再為有心的敵人所根本無法掌握的,此時的孫化元何如賓等人拿外國人三磅炮的測試結果當做紅夷炮的彈道測試,也不盡是因為不認真或缺乏精益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