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淄川會議(1 / 2)

李峰以一個連的兵力用最快的速度在對手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時候就擊潰了在博山為數不多的當地民團武裝。這些地方的民眾臨時武裝起來的民團看起來並不比二流的明軍戰兵遜色多少。在這通信不發達的時代,實際上某種程度上就是同鄉間的風聞傳播比速度。

沒有多少人願意離開故土,李峰也隻得以武力動員這附近整鄉的人對那些被俘中的某些鄉勇頭目和明軍殘餘用“石刑”以做跟隨隊伍的投名狀,然後將並將人群男女分營以束伍。

當李峰等人帶著幾千人的隊伍在淄川同張海等人彙合,又吃掉了那裏的煤礦的時候,整個隊伍膨脹到上萬人。

這一萬餘人中雖說至少有六成左右是舉家跟隨的老弱婦儒,張家隊伍之外真正募集來的青壯不過三千人左右。但即便如此,因為至少要維持上千匹拉車運送繳獲過來的銅鐵鉛錢甚至木器等物資,整個隊伍也擴張也接近了一個極限。

“人數再多我們就要分兵行軍了,要在行軍中可以保證時常獲得充足的糧食而不影響行軍速度,還要保證溫飽飲水。近萬人的消耗就是一個極限,即便在這中原之地。”負責掌管勤務的劉洪濤對張海說道。

攻克了淄川縣城之後的臨時會上,張海對擔任各隊管理的核心弟子認真的詢問道:“你們看這些人的質量怎麼樣?”

自起事以來,張家隊伍所麵臨的幾次失利和險境都和臨時征集起來的武裝缺乏足夠的戰鬥力難堪大任有關。

“說實在話,如果不是師傅在家鄉舊有威名,人群的凝聚力尚可的話;這山東內地的百姓其實要比我們在鹽山起家時的那些鄉裏強出不少,雖然我們那裏也算是半個習武之鄉。”一名弓箭中隊的小隊長首先發言道,但隨後他又搖了搖頭:“這些人大多是我們強征而來的,起初的不滿和畏懼情緒現在雖然稍稍安定,但我怕這些隊伍依然缺乏基本的戰鬥力。守戰中也難堪大任。”

張海思考了良久,覺得過往的策略也確實有不足之處。農民起義若要獲得堪戰的兵源在沒有多少時間訓練的情況下那就隻有一種方法:戰場鍛煉。而戰場鍛煉的本質其實並非是對每一個參戰的戰士都有戰鬥力的正麵作用的。很大程度上它更像是一種鑒定和考核,用“敢不敢”“能不能戰”的實踐檢驗大浪淘沙般的篩選出其中那些有培養潛力的苗子。

即便按照這種傳統套路,當下的隊伍也不是沒有獨有優勢。首先在已經擁有了戰力強悍的核心隊伍的情況下,可以盡量避免敗仗和不應有的損失。盡量通過節奏可控的攻城戰鍛煉篩選出可以依靠的力量。想另一位麵的李自成如果沒有開封圍城戰,也難以輕易的取得之後那些對來援明軍的決定性勝仗。

“那月底以前我們就打打青州試試看吧?青州哪裏的情況怎麼樣?”張海隨即向眾人詢問道。

從學塾弟子到核心弟子各骨幹都明白時常要注意消息的彙總和甄別,這也是在人手勢力不足的情況下隊伍上比較重要的情報來源了。

李峰從劉子雲那裏了解到不少關於山東有關的大致情況,仔細整理了下平時同張林張海等人的學習所得講道:“青州有山東第一府之稱,城牆周長十三裏,比濟南府還要多一裏。城牆高有三丈五尺不止,幾乎同京師的城牆一般高了,比濟南府還要高四尺。在青州還有規模不小的火器工廠乃至一個衛的駐軍外加新編連不少退入城內的鄉勇,守軍的武裝恐怕比我們進攻的人數還多。當然,我們的核心力量遠優於對手,拿下青州城依然是有把握的。但要靠這些臨時征集來的人?除了準備工城器具恐怕沒有什麼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