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戰之後剛剛處理完收繳工作、隊伍及青壯家屬的整編工作後的陽曆11月2日,張海就在青州東城門樓的城頭臨時指揮部召集除了擔任輪值任務負責從周邊轉運糧草物資之外的所有弟子商討隊伍擴編及留守人員組成的問題。
早期的預想上來說:張海自童年時開始花了很大精力選訓出的一百三四十名弟子大致就可以做為擁有兩三千戰兵的一個戰兵營的軍官力量。即便按照基層軍官到類似排一級單位的近代標準也完全足夠了。
近一年時間以來的帶兵實踐上來看:行軍作戰中的隊伍並沒有在張宅時那樣好的管訓條件,童年與少年、自己這樣有天賦和威信的人同一般弟子負責管理的服從性差別也大差別。要做到不打折扣的確保監督落實日常每一個刻的管理,軍官骨幹至少要到班或小隊一級單位。
在重新商討建製問題的時候,劉洪濤就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傳統軍隊裏的二五製基層編製其實並不完全符合我軍作戰時的情況,尤其是上次鄒縣之戰麵臨麵臨與我們總實力相差不大的規模龐大敵人的時候,中隊一級的指揮員隻有一個人的情況下要負責五個小隊有所力不從心。我們的學塾弟子及弓手中的戰鬥骨幹在小隊一級單位則有浪費的情況下。一個伍有時不得不安排兩名以上戰鬥骨幹。”
張海其實也感覺到這些實踐指揮上的問題。二五製基層單位的建製原則起源於很早的時代了,行伍製形成的根本原因在多次推演中看來,是因為冷兵器時代條件下的橫隊縱深至少要由五名,一般情況下是十排戰士組成。而對於如今張家隊伍基本以投射火力為主要戰鬥力並且相比對手有極大的戰鬥力優勢的情況,部隊的作戰隊形密度實際上已經達到了米尼步槍時代橫隊的程度。或者說與民國中前期的中國軍隊很大程度上類似:在作戰中完全可以用以單列密集橫隊迎敵作戰。按照最有利於靈活管理的原則至少在連以下的基層建製上應該采取三三製原則。
“小隊擴充為中隊,中隊以下新設班級單位。中隊部由正副中隊長及兩名傳令兵及一名衛生民情員組成,下設三個戰鬥班及兩個戰勤班。班為十人,班長一人戰士九人。戰勤班的二十個人可做為預備隊也可做為補充數各班負責臼銃填裝及攜帶箭支兵器等任務,不編入原由的戰兵而隻編入原有的戰勤兵。這樣十一個人的小隊就擴充為五十五人的中隊了,中隊部及戰鬥班的正副班長為原有人員,大家暫時有什麼意見沒有?”張海問道。
這個改動不算很大,但明眼人都看的出這是為了未來更為強化中隊一級的獨立作戰能力而設定的。五六十個全副武裝起來的一線參戰人員按照張家隊伍的原有戰鬥力標準,至少相當於一個上等的明軍奇兵營,隻要不犯嚴重錯誤不是那樣容易輕易的被地方上的牛鬼蛇神們所威脅的了。
沒有人質疑十人班是不是小了點兒,二戰時期的步兵班曾經有過十二人或更多編製的,但那是因為現代班級支援火器需求的緣故。而如今的隊伍裏並沒有那種獨特地位的支援火器,十人班也就顯得更為適用。
“我們五十個戰鬥小隊如何編組?不再搞火器和弓箭純隊了麼?”又有人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