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號令發起的時候,戰勤兵點燃了早已測量好射角的排銃車。每秒五六十發鉛彈以不過五米左右範圍的精度猛烈轟擊之下城頭上的敵兵隻能龜縮在城頭土木工事之下不敢衝出來布置太多的人進行抵抗。
緊接著從百米之外的土壘後飛出的五百多枚幾十斤的石塊集中轟擊在重點突破城段六十餘米城頭的兩翼,死傷帶來的哀嚎聲一片。
幾乎在火力準備的同時,張海所率領的三十個主戰小隊中的百餘人左右扛著三十具用繩索拚接好連成一排的雲梯衝到了城下加起幾百平米麵積的雲梯牆發起了突擊。而其餘三百餘人則用幾千支重箭在百米左右的距離上展開了向城頭的精確拋射掩護。
全身披掛的張海及劉洪濤、李峰等二十名弟子組成的核心骨幹冒著從兩側更遠的地方拋射而來的箭雨和不斷在城腳下爆炸的火彈發起了登城突擊。大概在十數秒左右的時間內就逼近了城頭。
在臨近城頭隻有大約一人左右的距離的時候,二十多枚三斤重的陶殼火彈在木杆的支撐之下被頂上了城頭,隨即在拉繩的作用下前端的火繩塞被拉了下來點燃了火彈。幾乎在戰士們頭頂上兩三米處高度爆炸的黑火藥炸彈隻造成了兩米外全身披掛的幾名弟子的輕微負傷,卻嚴重殺傷了躲避在城垛死角之下的幾十名敵人為翻城突擊掃清了障礙。
這些事情看似簡單,卻需要極高的製造工藝可靠性乃至勇氣的保證。
三十多支雲梯架的兩邊被破壞了不少,可由於進攻的隊伍主要走中路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至於潑下來的熱油和開水,由於城垛內的人不敢探出頭來,也因為雲梯架與城麵程一定角度也索性沒有造成有人重傷或死亡。幾名為了躲避來襲的投石滑下來的弟子因為並架雲梯而沒有造成殘疾或重傷。
在眾人登上城垛的時候,早已準備好的幾十名標槍手和和數十名鳥槍從城牆內側的架子上依托城垛向登城的戰士們展開射擊,當場將四五名弟子剛剛露出上身的弟子打落城頭,因為可以在跌落雲梯架的時候抓住雲梯架減速,最終隻有一人負了重傷。
張海等人翻過城頭的時候又遭到躲避在搭在城頭的土木工事間的敵人射出的數十發彈丸和強弩的射擊。
對於這種最壞的情況在戰前的推演中張海等人早有預料,眾弟子紛紛以傾斜起來的板條盾沿著城垛邊構成掩護以抵禦射過來的彈丸和強弩。
經過幾次登城突擊實戰,張海沒有再次以五米槍劍為主要武器,而是隻攜帶了較方便的兩米左右的短小槍箭配備長短弓為全部的武器。
很顯然:絕大部分情況下城頭的敵人不可能有足夠的防禦密度,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敢於近戰衝擊的士兵,投射兵器依然是高手應對這種情況的主要武器。
近幾個月來隊伍獲得了還算充足的軍輜,這使得張海自己也有條件在力量接近極限的情況下強化中近距離使用普通戰弓的近戰射準能力。百餘日來訓練和實戰中累計兩三萬箭的鍛煉雖然沒有使自己的水平有本質上的提高,但短時間瞄準的情況下三五十米左右的距離上打射孔靶和頭麵靶的命中率卻提高了很多,不遜一般精兵實戰中五步外的精度。露頭對射中張海以四支箭連續殺傷了三個人之後一下將南牆西側工事處的敵人箭矢火力壓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