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休息後,第二天又開始對七十多門樣炮選出的兩門九斤炮進行了減裝藥的測試。其中一門炮進行為了測試極限壽命整整進行了大半天左右的連續開火,直到打出五百發左右炮彈的時候才開始出現起包等危險現象。
火炮測試中,也隻有九斤彈炮以全威力發射的炮彈才能在一裏左右的遠距離連續打穿十數張一寸厚左右的木板。更小級別的火炮都很難在這人員防護普遍更高,隊形也更為密集的時代徹底的發揮炮彈的能量,除此之外存速能力不足還給遠距精度帶來更大的影響。
“身管還是有點兒長了,如果將倍徑減少到十四倍左右從我們的測試來看不會給精度帶來多少不利影響,仍然可以在理想裝藥的情況下發揮出極限威力。”一名負責測試的學塾弟子說到。
在參與了火炮第二天試射的全過程後張海更進一步確定了主力火炮的大致構想:“壽命不是問題,哪怕二百發能夠保證大致精度的有效的壽命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九斤彈火炮身管的重量完全可以減少到二百五十公斤,這樣也更適合我們現有的馬匹和試製出來的輪架。”
經過很多類似的火器試驗的學塾弟子們卻知道,身管和彈丸的重量如果不到五十分之一,那麼接近音速或更高初速帶來的後坐動量會把火炮推出很遠。不過,因為在從很早開始就試製出來擁有大約接近一米半直徑輪子的輪架很大配合上不超過千斤的重量,至少會是複位更容易。總的來說對射速的影響還在允許的範圍內。經過鐵製部件的改良,輪架的整體重量也比現在常見的火炮形式減輕了很多。
“恢複炮位的時候,炮長負責觀察彈著點並估算距離。八個炮手四人準備填裝炮彈,三個人準備火藥,按步驟和次序輪番進行,大約每分鍾四發炮彈的速度是否可以達到?”張海線幾個被選拔出來比較優秀的學塾弟子問道。
“每分鍾四發難了點兒,但如果兵源優秀再加上充分的訓練,外加上敵人沒有什麼遠距離的對抗手段。每分鍾三發左右的緊急射速在幾分鍾內的短時間內還是可以保障的,但這隻適合針對三百米內的目標進行射擊。”王葉思考了很久才回道。
通過大量的試射和操炮試驗,主力火炮的規格大致確定下來:那就是四百餘斤身管、包括輕型炮車輪架總計八百斤左右的九斤彈“加榴炮”在比原有的12磅加農炮削弱了一半重量的情況下就不需要火炮前車和中型馬才能有效運用了。
一個炮班的八名炮手在大量的火炮量產裝備之前還要成為合格的馬夫,完全掌握六匹馬牽引的一門九斤彈加榴炮及可以攜帶五十發炮彈及相應火藥的彈藥車。
因為火炮重量的減輕和針對半冷兵器的敵人炮彈需求的減少,拿戰時代一個炮兵連的火力可以完全濃縮到一個排中,由六個炮班和正副排長組成的五十人炮排就可以擁有六門炮。
炮兵連加上連部班仍然可以控製在一百六十人左右。包括炮偵、聯絡、人馬醫療等全部單位不超過七百人的炮兵營就能擁有七十二門主力通用火炮。
“你說我們的九斤炮戰場殺傷敵人,單就一個炮班而言同為師的本事相比,究竟誰更勝一籌?”與眾弟子們在臨時開會的帳篷商討估算完畢後,張海忽然問道,有意想看看弟子們是否能具備合格人臣的品質。
平日裏的討論張海有意讓弟子們養成直言不諱事實求是的態度,但對於師傅,這些弟子們終究難以是有些顧慮。
最終還是劉洪濤思索片刻後盤算著說道:“以我們測試的情況來看,在戰場緊張地麵也未必平整的情況下盡管我們的炮彈存速性能好,打四百米遠的對列目標考慮到跳彈和射到隊中,能折合三成的有效命中就不錯了。二三百米的中間距離,命中率差不多可以提高到六成,近距可以算九成平均六成。精度大概在百分之一左右的級別,相當於有效射程內靶場上少受戰場幹擾較少的普通弓兵或鳥槍兵的精度。以敵三分鍾的中等壓製下步兵衝擊時間計,加上待發彈可以至少麵對敵人至少打出十發炮彈,針對潰敗和撤退中的敵人還可以發射四五發跑按左右。精熟而勇敢的炮組,一場作戰應該至少可以把八九發炮彈打入大規模的敵人隊伍中。按我們測試的結果考慮到敵人的一般隊形:近距殺傷十四人、遠距殺傷十人、平均十二人計。大概可以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殺傷百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