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威信漸顯(1 / 2)

新朝元年大年初一後的第二天,火炮坊兩千多名工匠分三班的輪班製下第二批十八門九斤彈青銅炮製造成功。忠勇將軍炮第一連在經過不少日子的實訓鍛煉下也逐步掌握了這些火炮的彈道和操作要領,建立第二個青銅炮連的條件也已成成熟。

對於青州城防來說,三十六門九斤彈青銅炮不但能夠同時鞏固城門和城頭的防禦,還有了足夠的條件對三裏外遠距離的敵營目標展開轟擊。

為了最大限度的震懾敵人,僅僅在第二炮兵連亮相的第一天就像三裏外城西大營在半天左右的時間內打出了一千餘發炮彈。

九斤彈炮在這個距離上的火炮仰角雖然高達5度左右,超出一般野戰時火炮仰角的範圍。但因為有了相比野戰更充足的時間條件來進行水平側角和效準射擊,在那麼遠的距離上依舊保持了五六十分之一左右的方向精度。平均起來十八門火炮的每一輪射擊都有一發炮彈以依舊猛烈的勢頭命中敵營,即便沒有命中敵營中下方的一些炮彈也有不少以跳彈橫掃過營內的營帳。

上千發炮彈轟擊下幾百人的死傷起初沒有引起楊國柱等人的警覺,紮一座這麼大的營帳連同圍困的寨牆並不容易。不少人還有“城內的火炮已經沒有多少發壽命的幻想”

但連續三天接連不斷的炮火終於震懾了城外三座大營的所有敵人,兩千多傷亡的被動挨打終於使敵人放棄了修建了一個多月的圍牆,退到了距離青州城頭五裏遠的距離上。

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紮營雖然依然能夠靠足夠的人力修建一座延綿幾十裏的土牆和壕溝用於圍困,但在很大程度上卻喪失了有效相互聯絡支持的可能。僅僅是憑借對自身兵力和騎兵優勢的自信,楊國柱等人才最終決定青州城下的四五十營的明軍依舊分三處紮營。如果不這樣做,那麼幾乎就等於是向張家新軍徹底敞開了隨意外出流動作戰的大門,沒有人敢於冒著個風險。

不僅僅如此,在新朝元年之初的時候。擁有了足夠冶鐵鍛造經驗的情況下臼銃的質量也有很大改進,使得兩斤左右的臼銃就能通過雙藥包填裝達到了三斤六兩彈臼銃那樣五百多焦爾的威力和百步左右如強弩般的有效射程。

依托城牆進行四倍藥包裝藥量發射的時候,炸膛的風險也降低到了可以忍受的地步。這無疑在弓手排中的新兵還沒有完全達到新軍隊伍最終要求的時候就大幅度的提高了火器排的戰鬥力。

幾個月來隊伍實力的不斷擴充不僅僅讓張海等人及張家眾弟子越來越信心十足,就連曾經在前不久的交戰中傷亡嚴重的工匠臨時中隊的人們也從戰鬥的陰影中恢複了不少信心。

毫無疑問:強勁的戰鬥力表現不僅僅讓人們遠離了造反風險的陰影,不少人也開始崇敬其未來:更早“從龍”並且身在這支得到足夠重視關懷的精悍隊伍,就不再憂愁未來的出路。

但青州城內也有不少人卻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隨著負責工匠中隊各班管控的學塾弟子們在各個隊伍中建立了更值得信賴的凝聚力,完善了這些非戰兵組織中的內情網絡。一些未被發現的事情也逐步浮出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