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之戰十個月以來,為了防止張家隊伍對溜出重圍並抄掠大軍的後勤線路。包括桓台在內的幾做做為戰區後勤中轉之地的縣城除了在城頭修建了木排工事之外,還以在城牆的四周臨時建起了磚土結構的碉樓,並且城牆之上還修建了不少炮壘。
距離城頭大約一裏左右的距離的時候,隆隆的炮聲便伴隨著點點白煙從城牆的方向傳來。上百門大小將軍炮和虎尊炮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彈道落差就足有幾十米的樣子,但幾十門炮連續幾次猛烈開火打出的上百枚彈丸還是造成一名戰士中炮犧牲。
處於炮火範圍內做為先鋒的劉洪濤所在的第二營就迅速稍稍後撤了一些距離,大概在六百米左右的地方將近衛第一營群及第二營所配屬的兩個炮兵連集中起來從城的東北角方向展開了向敵人城腳方向的猛烈炮擊。
一裏半的距離對於初速遠比對手高的九斤彈青銅炮來說最大落差不到十米的樣子,相比野戰在充分條件完成對城頭的測距的情況下至少發射出去的炮彈中將近四城都命中了牆角處的敵炮壘。
兩個炮兵連在幾分鍾內展開的五輪炮擊打出的一百八十發左右的重彈中的七八十發就徹底轟塌了那丈把方圓、高出城頭不過一丈半左右的小小土壘。
而那些縣城畢竟不是適合火器時代守城作戰的棱堡,城頭上部署的銃炮雖多,卻沒有多少門能夠集中在東北角處與張家新軍的主力展開對射。
“青銅炮拋射的科目我記得你們應該測試過吧?”張海忽然向配屬近衛步兵營的炮兵第一連的弟子問道。
“青州城的條件不算太好,這麼遠的距離上沒有。但一裏以內的拋射殺傷用臼銃的藥包測試過不少。”有人回答道。
“那就把炮位在向前移動六七十步的距離,反正敵人城頭上的炮位在這個角度上不會有多少門能對我們構成威脅”
在眾人的努力下進一步向城頭逼近的火炮以二三十分之一於正常的微弱裝藥展開了試射,各炮組分擔不同範圍試射角度的情況下不過一刻種的時間終於沿著恒州北城牆的方向把一枚又一枚的九斤重彈以弩炮級別的初速拋射到空中、之後飛落在城頭上。
哪怕青銅炮的炮口動能減少為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初速不過七八十米,簡易的城頭木排工事也是絕難抵擋這些上萬焦爾完全不屬於尋常配重投石機能量的炮彈。
五十多青銅炮累計發射的上千發炮彈中的至少四百多發落到了北城頭東北角近百米的範圍內,把這一段布滿了各種木頂工事的城頭雜的七零八落。臨近城角處密集的人群也在不斷襲來的重彈威脅下死傷上千人,最終還是在逃入城中的川軍所部一些殘餘的精幹戰士督戰逼迫之下才有不少人被迫進入拋射來的炮彈威脅範圍內隨時以鳥槍銃炮準備迎擊可能攻上城頭的人。
“登城的木板準備好了沒有?”快速協同進攻發起的最後時刻,張海最後向輜兵中隊準備整裝出發的人們含道。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登上城頭,新朝大軍還特製了“登城板梯”。這種登城木板長約十五米左右,寬約一尺半左右與人的肩部相當,厚約有一寸左右,重約兩石左右。通常有三個人負責抬行。一寸後左右的木板能夠遮蔽尋常明軍單兵武器射來的箭彈對下麵抗梯子的人的進攻。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避免火力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