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臨清煙雲(一)(1 / 2)

明時的臨清城實際上是一個商人眾多事務繁巨的商埠。大運河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有人形容其臨清“綰轂南北”,“水路咽喉”,“萃四方貨物”,皆萃於此”。“其盛時,北至塔灣,南至頭閘,綿亙數十裏,市肆櫛比”。水滸或金瓶梅等故事誕生在這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少為人知的是中國曆史上稍有的一次商民上萬人以上的鬧事就發生在嘉靖年間的這裏。

張海等人在濟南府僅僅稍稍做了安頓,不到黃昏的時候就又向西麵廣闊的原野展開急行軍,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速度沒有攜帶那些九斤彈青銅炮,僅僅攜帶了十八門剛剛由後方運輸隊運抵新製的同樣使用九斤彈的百斤臼炮及其必備的彈藥。

張海及眾核心弟子的底子畢竟比一般戰士強上許多,因此在舊曆八月十五前夕晚上與距離臨清不遠的野外宿營的時候也並沒有感到特別的疲憊。

“你說這臨清城內可真有一位西門大官人麼?”閑聊的時候,李峰笑著問道。

“《金瓶梅》那書你們沒有時間去看,師傅我就有時間去看了?不過有關這西門大官人的原型暗喻的是誰我倒有是有一些風聞。”張海笑道

“究竟是誰?”一直在張海身邊負責協助作戰的幾名核心弟子也好奇的問道。

“應當是嘉靖年間那位有名的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胡宗憲。”

普通戰士不知道胡宗憲是誰,對史稍有了解張海眾核心弟子們可是有所而聞的:“胡宗憲是書香門地的官員出身,同西門慶那種市井上來的人物也差的太遠了吧?”

“要是把真人真事原封不改明目仗膽的寫出來,恐怕當時沒有幾個書商敢接了。這不說借那位蘭陵先生幾個膽子他也不敢公然醜化明正言順的讀書人,當然要在開頭假定這位西門大官人一開始並非官員出身。可在書中後來的很多隱喻暗線卻甚至日常裏用詞卻很能說明問題,別的不說:隨便舉幾處:西門慶和胡宗憲同有二位正室;第一位正室均“早逝”;第二位正室均“獲比章夫人封”;第二位正室均長壽,若以胡某生辰為基準,應是同死於大概萬曆十八年前後。這四點湊起來,在縣以上的權貴當中究竟有幾個會被誤傷?”

“可胡宗憲是抗倭英雄啊,怎麼會是西門慶那種人?”有弟子疑問道。

“這兩者矛盾麼?舊道德喜歡搞連帶捆綁,比如什麼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就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忠君愛國的人就必然在其他方麵完美無暇。而實際上:即便是為師的心中也有愧疚,有惡念。如果不是因為天帝的召見乃至賦予我兩世為人的使命,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終究會成為一個什麼樣兒的人,更別說我手下的仆從了。權威,是這個世上暫時還必要的所需,然而在道德監督也不會有多強的情況下擁有權威和權力的人總要麵臨這樣或那樣的考驗,沒有多少人能經受的住這種考驗。”

師傅的這些說法是在少年時代的教育中也少見的,甚至更有些像當年師傅宣教中所批判的民粹主義,但張海現在已經不介意對身邊的這些核心弟子講。這些人要跟隨著自己很長時間,會越來越多的看到自己凡人的一麵。對理想的忠誠就不能簡單的綁架在以道德為基礎價值觀上:“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這隻是一個從純道德角度美好的理想。我們的社會在大同實現之前總是需要一些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擁有主宰權力的人。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的避免這樣的階層過多、過於膨脹、過於因為人多勢眾而感到不受約束。同時,最大限度的使民眾明理,實現底層與頂層的共治,以這樣的方式來最大限度的削弱少數人人性的墮落給社會的負麵影響,而最大限度的增加整肅世間,促使人心進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