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麵上龐大的船隊繼續向北麵張家新軍船隊臨時錨地及炮兵陣地處前進。進入到大概二百步距離的時候,火箭和神火飛鴨乃至船銃炮一齊向三十艘平地巡沙船射來。
船上雖然塗了些防火的泥、也沒有升起硬帆,但在四麵八方的引火武攻擊下還是有不少的船都燃起了火光。船上除了少數炮手以外的其他士兵紛紛忙碌著以氣壓噴管救火、堵漏排水等工作。
此時盡管擁有兵力和船支上的優勢,可憑借此時明軍水師上的火力依然不能做到輕易的靠火器摧毀船隻。
按照以往的經驗,迫使對手船上的大部分人忙於損管就是最大的勝利了。當年萬曆援朝收尾海戰之時的鄧子龍就是因為友船誤投火器導致敵船趁機反攻而亡。
從高處見到那些巡沙船上的忙碌景象,前來接戰的明軍水師官兵不少人那臨戰前緊張的心都不由的輕鬆下來:看來:雖然敵人的炮火雖然還真像那些陸師的人所說的那樣有些水平,但兵力上的劣勢下同水師對射火器焉有不吃虧之理?
不斷有敵船駛入百步以內的距離,當高大的敵船似乎馬上就要瀕臨近前火炮對桅杆的射擊死角要展開極占優勢的碰撞和跳幫的時候,從船上到岸上炮位上的正牌炮手終於各就各位開始準備真正意義上的炮火射擊起來。
比較費時間也不太好發射的“燒夷彈”放在第一輪發射,九斤彈的空心鐵球成本高昂,各個營群的加強炮連九十多門青銅炮一共隻準備了不到二百發。
這時代很難獲得能把鐵完全融化的爐溫,因此這些空心鐵球在發射前就已被加溫,然後填裝好煉銅爐燒化的滾熱銅水,之後立即裝入填裝後發射以其到最大的效果。
因為不擔心這些彈丸像鉛一樣如果裝藥過多就可能在發射時燒融,因此九十多門炮發射的實際大概七八斤重的“燒夷彈”時比平時的標準最大裝藥量還增加了三四成。
在完全能夠精確命中單個船隻的距離上,猛烈而滾燙的燒紅炮彈劃出火紅的光芒飛向早已選定的敵船大致甲板附近的位置展開了精確開火。
在這個距離上,幾乎沒有一發炮彈重複命中或失的。九十多發炮彈很輕易的就穿透了那些看似龐大的明軍海船舷板,直接掃蕩了整個甲板。
由於不少人在甲板上正準備跳幫作戰或為釋放小船登陸提供掩護,這些炮彈在近距離對船上的人員都形成了如同陸戰隊列一般的殺傷效果,一輪射擊之下不但打倒了靠近船支和岸上炮連陣地上的九十艘船上的近千名敵人,滾燙的銅水和燒紅的鐵球殼還迅速在敵船上燃起了火焰,甚至燒透甲板將這種火焰隻透到艙內。
猛烈的打擊下正在小心翼翼在船艙劃槳的槳手們也有不少混亂起來,雖然沒有使用鏈彈,但敵船群逼近的速度卻大為下降了。
鐵製彈丸並且用價格不菲的鐵網捆接起來的的燒紅葡萄彈展開了第二輪成本高昂的攻擊,為了獲得穿透敵大船船板的能量,這些散彈後來拿戰時期遠比對陸攻用的霰彈重的多。每克鐵製小球的重量高達一百幾十克,並不達到黑火藥彈丸的極限速度也足以擊穿大多數能夠行使在江麵上的敵船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