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興衰思考(1 / 2)

張海來江南之前曾經僅僅以對人口的認識認為在明時江南,南京一帶才是文教出版業的中心,而蘇州是商業上的中心。而從弟子們的調查還有不少投靠之人那裏了解到更詳細的一些情況之後才發現這個認識有失偏頗。

南京雖然也有不少工匠和生產性產業,但人口和經濟中的相當一部分如很多政治性大城市一樣,是官吏和軍人及其附屬人口支撐起來的,這些經濟成分在本質上如北方很多城市一樣是一種消費性的。

而蘇州在此時全國經濟體係中的作用唯一能夠類比的是後世的上海,甚至比後世上海在經濟體係中的地位更為重要。因為後世的上海僅僅是一座城市,整個國家從能源和農業乃至整體戰略工業的角度來看,這種經濟中心的地位並不那麼明顯。

此時的蘇州並不僅僅是一座單純工商業城鎮,也擁有堅實的農業基礎。田賦與秋糧的產出,明初曾居全國省級單位之首,後來也不過次於湖廣這樣的產糧大省而已。這一地的農業稅賦就超過了北方的許多省份。

而在工商業領域,地域團夥性質的會館暫且不論,位於此地的行業性公所多達一百五十二個。從民間版刻到家具製造再到絲織乃至文藝服飾等諸多領域都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是具有超地域影響力的經濟中心。

蘇州的周邊,人口繁茂而密集連綿遠不止百裏,在北方等地至少在此時是無法想象有這樣人煙稠密的人口的。

在張海的另一個印象裏,蘇州等地雖然是後來全國前列的發達之地,但這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重新恢複起來的。而在近代中國,卻經曆過一個走向衰敗的過程,即便是曾經以江浙等地為政治中樞核心的蔣集團在所謂的“黃金十年”,也沒有讓江浙等地擺脫這種衰敗的局麵。以至於即便西安事變安撫北方之後,在抗戰前夕集結中央軍主力來解決老家的問題,也沒有在這曾經的天下財賦之地消除因為貧困而帶來的革命之火。

城市的興衰,交通地位的變遷應該是首要的原因,在舊時,內河運輸的地位是其他任何運輸方式似乎是難以取代的。京杭運河塑造了臨清揚州等運河沿線城市,而江南地區的水網則使蘇州成為交通的中心。至民國時期隨著近代經濟的發展,在類似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鐵路運輸取代了內河運輸的這種作用。而到了石油化工領域的充分發展起來整個社會的水準進入到西方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70年代,江南經濟地位隨著水路運輸的地位才有很大恢複,但也很難取代上海那種多種交通方式彙聚的中心。

可當張海對這些蘇州的行業公所了解更多,也更多的感受到這座城市中許多人的生活節奏的時候,才覺得蘇杭一帶在近代曾經的衰落不能完全的歸結於交通地位的變遷乃至天災及太平天國之時的戰亂等諸多因素。

“各行各業裏,我最關心的還是書版文教。隻靠我們弟子中的那幾個佼佼者是不行的。教材的編定乃至文藝的宣傳都需要有更多的人協助我們才行,不僅僅是做為傳單式的宣傳手段,還應該由我們來開創一種能夠營生的新的文化”張海對趙征吩咐道。但思前想後,對於如何改造和發展這蘇州城內的文化和經濟,張海還是沒有縷出個頭緒來。一些製造工具標準化乃至製造上的要求,也並不知道現在是不是推廣的時候。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