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機械的重要意義張海很早就明白,當隊伍剛剛在這江南之地站穩腳跟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在南京建造相比人力工場能夠有決定性意義的水力加工工場了。
東南工商發達之地精英會聚,當張海提出水力鍛錘這類在歐洲在已普及了二三百年已經發展十分成熟的器具的時候,一些征募過來聽聞過此的工匠們並不詫異:“這不就是漢代就有的水力搗米的水碓麼?而且其中性能十分優秀的據說還能粉碎礦石”
但是當天啟三年十月初占領南京後的劉洪濤等人準備試製相比人力擁有決定性效率的水力鍛錘的時候才發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論是米還是礦石,它們所需要的力量都無法和批量鍛鐵相比的。
此時東南之地掌握最先進技術的相關工匠已經能夠如同漢代那樣製造橫豎相連接的齒輪。但如果要憑借這些並不算大的木齒輪裝置操作重達上噸重的水力鍛錘則根本不具有可行性。
而如果把鍛錘的重量降低到百公斤左右的級別,速度相比尋常打鐵也沒有絕對優勢,那麼考慮到這些水力機械的成本乃至隊伍裏最近大半年時間以來兵工製造任務的緊迫性,就喪失了浪費這些資源的意義。
至於此時歐洲已經發展十分成熟的曲軸連杆等各種複雜的機械裝置,那更是癡人說夢。
張海很早就向弟子們承認過此時的泰西在水力機械和金屬加工等方麵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東方了,如果還是抱著天朝上國的心態,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動力。
鍾表的發明或許東方並不晚於歐洲,水力機械的發明東方更是遠遠領先於西方。
但是自中世紀晚期至文藝複興的時代以來,西方諸國在軍事競爭動力和繼承古典時代以來對工匠足夠尊重的傳統下在這方麵的造詣突飛猛進。以水力機械的發展為核心,至少在兵工製造及相關領域,百年戰爭時期的西方實際上就完成了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超越。
不要說是憑借自己的力量,就是以自己的隊伍改信上帝為代價那樣盡最大可能的引進此時西方的技術和人才,也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按照舊有的方法製造出堪比西方水平的水力機械。
而一套二等及以上水平優良板甲的成本,即便在水力軍工已經十分成熟的歐洲,其成本也至少要花費三四個月熟練工人工資,並不比中世紀時候製造鎖甲的成本低多少。
“機械水平我們還不行,足夠堅固而耐用並且精密的差速齒輪我們暫時還搞不定,曲軸連杆之類就更不用提。要在這種情況下趕超西方的效率還是有辦法的:我們江南地區的水力條件要比泰西好的多,可以提供足夠的動力。就用增加整個水輪、輪軸大小的辦法來提供足夠的功率。”說這話的時候,張海似乎已經想到了辦法。
“機械如果過大,尤其是帶動的鍛錘如果過重—不要說千斤之重,就是隻有幾百斤往往也會使效率大打折扣。更別說現在是冬季,就是長江水也沒有足夠的水流。”一位製作水力機械頗有名氣的木工師傅對張海說道。其實何止是效率會大打折扣,即便是夏季,南京城內秦淮河的水流也不一定能夠帶動張海在圖中所設計的那種一次就就可以把大片胸甲鍛壓成型的重型鍛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