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以武立威(一)(1 / 2)

來自定海的警訊幾乎是在張海所在的近衛第一旅完成掃蕩任務後主力剛剛回師剛剛抵達寧波府的時候就接到的。

看完不少事先從定海逃會來的水手之筆錄還有沿海的一些報告張海大致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

“定海城想來我們也不可能丟,雖然船上的炮兵和熱氣球部隊走後這裏的水師力量大減,但我們畢竟留了上百平均線左右的正規戰士隨周鬆一起完成對各船的控製,尋常的海賊沒有將包括上百名戰兵骨幹在內上千人一口氣吃掉的能力。不過這些人能憑借這麼少的船達成這樣的戰果,戰鬥力可真還是鮮見啊!”幾名弟子們歎道。

對於荷蘭人在水上和陸上的戰鬥力以張海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識隻是有一個朦朧而不準確的印象。但是處於料敵從寬的原則,不得不盡可能偏高一些的估計這夥人的戰鬥力:另一位麵上鄭家進攻台灣,比較大眾的數字是約兩萬五千兵力,但也有說法是包括長期作戰中累計投入的兵力在內遠不止這個數,鄭家損失最高的說法是萬餘人左右。而且那個時候的鄭軍對清軍打過一些勝仗,戰鬥力應該略高於現在的明軍一般部隊。

另一位麵上的彭湖之戰登陸的明軍總兵力多達萬人,戰船百餘艘才達到了最終擊退對手的目的。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防守優勢帶來的結果,但誰也不能預料到當時的荷蘭人有如何的其他顧慮及困難,起事以來的經驗使得張海習慣於高估對手的戰鬥力。但不論以什麼樣的例子計算:荷蘭人陸上或海上的戰鬥力大概相當於十倍於明軍堪戰兵力是最高估計。而各旅的核心戰兵在作戰中依靠從裝備到軍隊性質的優勢至少三十倍於敵一般堪戰部隊。如今不少新兵雖然經曆過不少鍛煉,但畢竟沒有經過完整的訓練,因此要打不少折扣。但即便如此,戰鬥力高於荷蘭人至少五成到一倍也沒有問題。

“讓二,三、四營的三連組成一個臨時營戰鬥群進行渡海增援準備吧!”張海最終決定道。為了在指揮的時候容易記憶比較方便,除了近衛旅的第一營全是由青州以來接受過完整訓練的老戰士組成外,二、三、四營都是擁有不少新兵平均戰鬥力略低於現在各旅戰鬥力平均線的部隊。

張海最終這樣決定,是因為張海不想舟山島上的戰鬥過早的結束,而是想與登陸的荷蘭人陷入一種占上風且能控製的膠著狀態。為吸引荷蘭全部地麵力量投入到島上做準備,如果花了很大的力量隻打了一次擊潰戰?

“不要過早的暴露實力。如果那些人的對手弱於自己,不要讓他們覺得毫無取勝的希望。”張海叮囑覆轍這次任務的一名弟子陳永來道。

舟山島距離杭州灣大陸並不是遙遠不見彼岸的島嶼,而是由很多相距不遠的小島連接而成。所以雖然在海況不是很好的冬季,登陸也並不是很困難。

全營準備利用小型漁船展開登陸的地點沒有選擇在最為安全的金瑭山至大港、烈港一帶的北線,而是選擇了從定海後所至小磨山、大摩山的東南線。在冬季從這條線出發尤其是進行夜航很容易迷航從而被北風吹到大海上。但這一帶也是有限的荷蘭船隻並非重點防備的地方。

好在這一帶的路途並不算遙遠,臨近黃昏也是全天中風浪最小的時候,二十多艘小船附近的戰士們揭開用於在白天偽裝的帳篷,從小謝山以南的大陸岸邊由重多負責協助的戰士從兩邊抬著鬆入了水中,向著東北方向的群山行使而去。

為了避免在黑暗中迷航,船隊出發的時候太陽才剛剛落下,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全黑下來。可就在船隊出發後不久才發現遠處小謝山以西的海域上似乎閃現出了敵人高大白色風範的點點身影。

“全速向前行駛!”各班負責指揮小船的班長喊道,小船不僅僅升其硬帆,戰士們還紛紛船槳並用的拚盡全力向前劃行。似乎是在與遠處接著北風漸漸逼來的敵船展開一場速度賽,比拚誰先抵達岸邊。

在陸上,官兵們並不畏懼那些傳說中的西洋強敵,認為師傅對這些人的評價可能過高了。但是以這樣的小船在海上,就算是麵對朝廷水師中那些稍微堪戰一點兒的大船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為了加強渡過去的地麵力量,除了渡海裝具以外五百人左右的官兵僅僅攜帶了大概一周的給養及萬餘枚左右的六兩鉛彈還有幾千支箭、三千餘支三斤臼銃及一百餘張優製戰弓。光是這些地麵作戰所需要的裝備和給養就有不輕的分量了。小小的船上也沒有展開或攜帶重裝備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