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兵棋概念(二)(1 / 2)

正因為此時的作戰行動相比工業時代的戰爭甚至相比拿戰時期的近代戰爭簡單許多,訓練用戰場兵棋的基本格局也就大致可以確定下來,而不像工業時代那樣針對不同的作戰目的必須專門指定不同環境條件、兵力條件、大小條件的兵器。

方圓八到十公裏不超過此時代大城市核心市區原野,周邊多山地,能見度良好或至少在五六公裏的範圍內----至目前以來世上十有七八雙方當中有一方人數超過五萬的主力會戰大多發生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地方在世上雖然不多見,但是在很多能夠為大規模兵團提供充足後勤的關鍵要地卻很常見,哪怕在喜封口這樣的地方也是如此。

現代戰爭中製高點的意義比較重要,因為它決定了遠程炮兵的通視距離甚至對重機槍也有很大意義,因此很多軍事地圖都盡可能的等高線化。

而在這時代很少聽過有哪些重要的攻防作戰是圍繞著山頭來進行的。山地在這時代固然要比工業時代更為有利於防守,但脫離了軍事目的就顯得意義欠缺。

就此,大規模會戰的比例尺也大致確定下來:五千比一的戰術地圖,同後世的營團級步兵戰術地圖差不多的規格。每個獨立的戰鬥單元由小則方圓百米,大則攻擊交戰距離三百米左右的獨立戰術單元構成。

工業時代的獨立戰術單元是一兩萬人左右的步兵師或者小型軍或軍團,而在冷兵器時代至此時代,獨立的步兵戰術單元是三五千人左右旅規模的“軍團”。從古羅馬時代的軍團到西班牙大方陣或者戚繼光時代以來的明軍滿編營大致是這個規模。

而對於未來兩三年內隊伍最主要的假想敵關外的後金,隊伍上並沒有什麼靠譜的依據來研究其編製戰術特點和戰鬥力。因此便按照料敵從寬的原則將對方的總實力提升至同己方差不多的水平。

按照張海的看法:位於關外擁有戰略選擇權的後金在兵力的集結能力上要強於己方,如果對方全師而來,而己方能夠集結三個旅的主力同其抗衡就是很不錯的局麵了。但大部分情況下可能各旅都要暫時的避敵主力另選地域重新集結在尋求與敵決戰。

假想敵後金軍的基本戰術單元沒有被想定為七八千人的旗,這個級別的作戰單位光算人數也超過明軍的滿編戰兵營,這還不算按想定基本為騎兵。因此,一千五百人左右的固山才被確定為一個常規戰術單元大小的作戰單位。

張家新軍中類似的獨立戰術單元以一百六十人左右的標準步兵連為基礎,但是三個步兵旅中的三十六個步兵連六千餘核心戰鬥步兵不是新軍全部的作戰力量,兩千人左右的炮兵及一千餘人的近衛航空隊總體上的殺傷火力在測試和計算中反而高於六千步兵的殺傷能力。加強了炮兵、航空單位及必要的戰場後勤人員組成的三百人左右的連戰鬥群在構想中才與敵人一個固山的實力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