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指揮新軍以步兵為主導的精銳不同。在指揮“後金”一方的軍隊時,因為沒有在戰場作戰的真實負擔和壓力,失敗也不會導致大局不可收拾,因此因為擁有充足的馬匹和機動能力而天然處於進攻態勢的張海選擇了從各旗中抽選出三千人左右的核心精銳做為最後的攻擊手段。這雖然導致各旗實力下降,但在擁有較強精銳做督陣的情況下傷亡承受力的提高帶來的好處卻在最大限度的抵消了這一點。
在作戰戰術上張海則以後世的一些戰術原則為參考,依據實際稍做調整展開了進攻。以勉強能夠足成一道人馬牆的兵力密度將對手包圍起來,大概兩個旗十個固山左右的兵力就能做到這一點,這樣就能夠使包圍圈中的敵人看不到自己的真正主力所在。即便依靠空中氣球和望遠鏡的優勢也隻能依據人數的多寡而看到表麵上的主攻方向。
紙牌移動的命令通過做為傳令兵的小女孩不斷的向指揮所通報著作戰的部署。在了解到大致的番號分布後,對這支自己頗為熟悉軍隊的進攻展開了。
張海指揮“後金軍隊”進攻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隊伍,連試探敵人弱的行為也沒有進行:如果對手是精通傳統作戰指揮的名將,他們這種試探一定可以如自己一樣完成對部隊的了解,任何掩蓋的手段意義不大。
在張海的四個作戰旅中,也如同旅以下的各級單位一樣:為了便於指揮,通常是番號靠前的作戰單位實力更強一些。各旅中以近衛第一旅實力最為強勁,劉洪濤的第二旅實力次之,李峰所率領的第三旅實力第三,張萬勇的第四旅最末。當然因各基層部隊也擁有完善的監視體係並由張海的各弟子擔任基層指揮官,這種差距並不像後來近代革命年代的有些部隊那樣懸殊。
在張海所指揮的“後金軍隊”中,還完全無需顧慮這當中的封建關係。正藍旗、正紅旗、正黃旗、鑲黃旗足足四個旗二十個固山三萬餘兵力分成兩路延綿兩裏之長的進攻縱隊針對紙麵上張萬勇所率領的步兵第四旅第三營和第四營的隊伍展開了延綿不絕的進攻。
可張海還是大大的低估了柳香這些日子以來對軍務的熟悉程度。尤其是在自己南下的這些日子裏,從張海身邊的小女孩兒那裏航空隊和炮擊測試的很多報告張海也並不像柳香隱瞞。
哪怕最為薄弱的第四旅環節上,針對兩個步兵營負責的一裏有餘的戰線上,四個旗的後金軍也付出了大概兩千人傷亡損失、三個固山徹底退出戰鬥代價才耗光了第三四營所攜帶並能隨時展開攻擊的大部分彈藥勉強,達成了對那看起來十分單薄圓陣的突破。不過按照想定後金軍的傷亡承受力明顯高於明軍,不到一成的傷亡甚至不能遏止住對手的連續衝擊。
而在這時,竟然有三個加強炮兵營七十二門九斤彈青銅炮和構想中至今天夏季才能完全成軍的三個近衛航空大隊四十八架牽引式熱氣球空中火箭裝置輪番而有序的向從最薄弱的外圍部隊達成突破的後金軍展開接連不斷的開火。
裁判所的推演結果是:在三旅組成的圓陣半徑六百米的距離上:對於密集進攻的騎步兵並讓炮兵以最大限度展開射擊,七十二門炮的每輪射擊可以殺傷二百人左右,一分鍾內的急速射可以殺傷八百人。如果說這樣的火力還完全不足以應付四個旗的敵主力展開對於某一地段的密集進攻的話。四十八部趁機趕到的空中熱氣球火箭發射的五萬多枚強箭則徹底的擊潰了敵人在這一地段發起的瘋狂進攻。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有近一個旗的敵兵還是趁機突入了圓陣之中,給予了炮兵部隊不小的殺傷,迫使近衛營不得不以連為單位投入四處救火的戰鬥中。
“幸虧我集中起了足夠的兵力可以玩一點兩麵。”張海不由的歎道,即便把從各旗中抽調的折合兩個固山的精銳兵力隱藏在襄藍旗和襄紅旗之後。在第四旅方向的戰鬥還沒有完全收尾的時候,從負責大陣四周百五十步外負責牽製幹擾的騎兵幕牆中突然殺出,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展開了對劉洪濤第二旅第三營所負責的三四百米左右正麵上猛烈的攻擊。
第二旅是戰鬥力在整個張家新軍核心主力平均水平線之上的部隊,劉洪濤的臨場指揮能力不下於有著深厚基礎文化功底的張海本人,為了協同襄白旗部分部隊在第三旅上打開缺口整個襄藍旗和襄紅旗都幾乎喪失了繼續進攻的能力。但集中起來的兩個完全由精銳組成的固山則達成了對劉洪濤所在的第二旅的突破,向大陣中央的近衛步兵營及殘餘的炮兵部隊展開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