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們在炮兵方麵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在探討與北方作戰實力很可能比較強的敵人作戰的時候,李峰還是在軍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起事的時候以來,我們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以小部隊流動作戰為主。這種流動作戰給了不少官兵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如果我們的主要對手不在是那些鄉間的牛鬼蛇神乃至國內的小股敵人,而是和數量龐大質量也不算太低的對手進行主力會戰。特別是關外的那些敵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拘泥於按照不用馬匹也可以用人抬著翻山越嶺的苛刻機動性要求來規劃我們的炮兵了。按照有效射程範圍,可以把原有的那些不過四百斤左右的身管、全炮行軍重量也不超過八百斤的炮車直接配屬到各步兵營做為營炮連使用。最多集中到旅炮營。而在各個步兵旅之外可以新建獨立的重炮兵部隊。”李峰做為張海三十多名核心弟子當中消化了張海很多現代知識和理念頭腦也比較活絡的人其實早就發現了問題的所在。
張海對此其實也早就有了想法,特別是這幾個月來會聚了數以萬計的南京各工匠坊外加水力設備後的生產進度遠遠超過預期,不少工匠也逐步適應並熟悉了精細化的管理原則的情況下。
“我們的獨立重炮部隊,設定在多達的規格比較合適?如果隻有沿世上大多數道路或平地的行軍要求,沒有翻山越嶺的要求。”張海其實在心中早就有了一個大致的底案,但還是向弟子們詢問道。
“要滿足不少並不算太好的道路和一些並不十分平坦的平地乃至田地上行軍,我們現在能夠選出的良馬按照每匹三百斤左右的挽載能力比較合適。一個炮手則按照一百七十斤的挽載能力計算比較合適。在這樣的挽載能力下,如果以四匹馬和八個炮手協同挽載,那麼全炮的質量至少可以相比現在提高為原來的四倍,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維持原有一百五十人六門炮的炮兵連建製大致不變,十六個炮兵連仍然可以維持兩千幾百人左右的編製規模。”有所準備的李峰大致算到。
張海也大致估摸出了這炮的規格:大概為後世12磅拿破倫炮的兩倍重量左右,同當代“紅夷大炮”的重量相當。估計大約全炮重得有至少一千六百公斤左右的規格,如果算上為了穩定火炮的其他措施那麼甚至有可能更重。但這數萬貫的銅錢對於今天隊伍所能掌握的財力來說已經並不算是個問題了。
在性能上:按照後坐力等比計,至少可以把18磅炮的炮彈以比1857型拿破倫炮高50%左右的初速發射出去,整體威力比達到12磅拿破倫炮的3或更多倍,有效射程提高百分之五十。這種火炮如果放在近代火器戰時代顯得效費比較低,但卻最適合在如今環境下的冷兵器戰場上對付那些打算集中起優勢的兵力於某一個方向上進行突擊的敵人。在如今從荷蘭人那裏繳獲到少量的望遠鏡並最大限度的想辦法進口和推廣的情況下,炮兵對人員隊列幾分之一命中率的精確作戰範圍都將達到九百米或者一公裏左右。這樣如果在近距離有效的對敵人展開側射,一炮殺傷五六十名重裝步兵都不是不可能。即便在兩裏的距離上也可以側射殺傷二十名以上的敵人。如果對手采用密集縱隊在某一個方向上展開突擊,可以說是正中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