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新型力量(1 / 2)

按照重炮團的思路,張海也曾經設想過對空中火箭部隊進行近一步的改進。比如將至少熱氣球的規格至少增加為原來的四倍,使之成為載重六百公斤左右的大型作戰平台。火箭攜載能力提高為原來的五倍。至於成本上的提高,這並不算是個太大的問題。甚至因為兩倍表麵積能夠容納的熱氣及載重不止原來的兩倍,單位火力的成本還會近一步下降。

但是經過玄武湖上的一些初步測試,最終還是沒有選擇這個方案:首先是就算采用新製出不久的噴火裝置進行加熱充氣,這種巨型熱氣球從行軍狀態到完全升空並達到預定高度所花費的時間太長了。

在張海看來:八分鍾左右的戰鬥轉換時間是他能夠允許的上限。也就是騎兵從三四公裏左右的通視警戒全速抵達的時間。畢竟隊伍的規模畢竟不大,不少時候還要以旅甚至營為單位獨立執行戰鬥任務。如果為了戰鬥轉換需要花費十分種以上的充氣時間那麼總會有不可接受的風險,或者使整個隊伍的作戰能力十分不穩定。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保持牽引熱氣球能夠在戰場上有效的機動,氣球的升力越大對牽引平台不穩定的拉拽力就更大。

最終選擇的熱氣球改進方案僅僅比曆史上18世紀80年代的早期熱氣球高百分之五十左右的規格。也就是說才用了種種手段盡可能的節約爐具與燃料重量的情況下將熱氣球的有效載重提高到二百公斤左右。武器彈藥的有效載重提高到了一百七十公斤左右,可以一次性攜帶一千七百支七十克左右的火藥箭。

在經過多次論證之後,作戰原則改進的空間並不是很大:最佳的作戰高度依然是二百米左右的高度,三四百米左右的作戰斜距。如果超過這個範圍,固然可以利用勢能進一步增加彈藥威力或者攜帶重量更輕數量更多的彈丸,但這無疑會給彈藥的殺傷效率帶來巨大影響。畢竟高度越高,敵群投影麵積所占總麵積的比例就越小。

為了最大限度的確保這些熱氣球空中作業人員的可靠性,依然是以張海原有在青州那些小女孩為基礎挑選了其中一半左右的成員做為戰鬥人員。

這些孩子雖然大多因為坎坷的經曆心理素質比尋常的孩子強初不少,可第一次在熱氣球上獨自飛上百米左右高空的時候還是有不少孩子嚇的哭了起來,或是無法完成最簡單的指令。直到淘汰了一半左右的人員,適應性的滯空訓練連續進行了一周左右的時間才初步解決了人們的恐高心理。

熱氣球的確不愧是所有飛行器中安全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基本以地麵牽引的方式將熱氣球的高度控製在不超過百丈左右的高度,也不放單飛的情況下。張海大致算了算,航空隊從訓練到海上作戰至舊曆正月下旬已經累計升空五六百次超過兩千小時以上,僅僅在寧波附近的海麵上出現過一次危險導致劉冬兒差點喪命。

而飛機達到這個級別的可靠性,大概是經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內燃機的發展完全走向成熟的朝鮮戰爭時期才使作戰飛機出動作戰損失率由二戰時期的接近百分之一降低到千分之一點兒幾。

這時也才明白了為什麼第一起熱氣球事故直到熱氣球發明兩年之後有人企圖獨自橫渡英吉利海峽時才發生。

截止天啟四年舊曆二月初,三四個月來動員了萬餘名織造、礦工、紙匠等各方麵工匠的情況下六十四架改良後的熱氣球終於完成全部的測試任務,裝備到了包括六十多個小女孩在內大約一千二百名成員左右的航空聯隊中。

為了防止下雨天空中熱氣球難以起飛執行作戰任務的情況下隊伍仍然保持相當的技術兵種火力,每個熱氣球配屬的地勤分隊所配備的擁有獨立單元的平行化“百虎齊奔箭”發射箱改裝成了能對地展開有效平射的裝置並加裝了有效防備敵近距離火力壓製威脅的盾牌。火藥發射箱和火藥藥筒也發射口和藥筒尾做了防雨改進。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一百幾十克由重箭改裝的火箭也僅僅隻有這時代很普通的弓箭手的威力和精度。差不多同尋常弓箭手一樣平均需要三十支箭左右才能有效殺傷一人。不過對於這個效率,曾經參與過火箭製造的工匠們也感到極有成就感了。這種平行獨立發射單元的“百虎齊奔箭”至少在精度和殺傷效率方麵相比以前至少提高了幾倍,至少成為一種肯下功夫投入足夠的本錢就能夠給對手足夠殺傷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