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張宅的時候張海家中連個正經的鐵匠都沒有,正經點兒的火繩槍都造不出來。在這種劣勢的技術條件下,除了弓箭以外臼銃戰術便逐漸在張海及其弟子的手中起源並發揚光大起來。沒想到這種早期條件下誕生的“野球拳”卻最終發展到極致,成為隊伍裏的主流火力,起到了火槍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隊伍掌握了青州乃至東南之地外加不少的工匠也擁有了近兩年左右精細化管理條件下的兵工經驗後,研製性能優越的火槍也成為張海及弟子們的議題之一。
“如果師傅所說的那種後膛手柄裝彈、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鍾五發左右、精確射程百步以上並且還能解決高射速下的散熱問題的火槍真能試製量產出來,那或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同現在我們的臼銃與弓箭並架其驅的主力兵種。臼銃的缺點我們不是不了解,這種和弓弩彈道性能差不多的東西在八十步靶的打靶精度上表現不如鳥槍也不如弓弩。如果不是我們的戰士十分優秀,是絕難在實戰的戰場上麵對敵人達到接近半數的命中率、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殺傷效率的。而且,它需要士兵們花費很大精力一絲不苟的準備遠比一般火槍手多的多的火繩。但是盡管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僅僅不需要在戰場的壓力下填裝彈藥還可以蹲著身子射擊這一個優勢就決定了任何前裝槍都是難以將其替代的。”在這個問題上負責兵工軍務也從事過很多戰鬥的劉洪濤並不是沒有研究過,最終還是找不到用前膛槍代替臼銃戰術的理由,就算是師傅所說的那種帶刺刀的燧發槍也不夠格。優良的鳥槍或火繩槍在隊伍中唯一的用途可能就是在城防戰雙方的身軀都可以擁有著堅固的掩蔽的情況下還能發揮少許作用。
“尤其是我們在實戰中往往要用單薄的單排兵力來對抗十排以上的敵人,火槍的火力就顯得尤為不足。”就連李峰在這個問題上也有著深刻的認識。
在重型炮團的規劃會議上聽到有弟子提出包鐵金彈的概念後,張海卻最終聯想到了火槍的改進空間。十幾斤的炮彈玩黃金彈?除非美洲的金礦也歸自己掌握,否則在貴金屬本就缺乏的中國,就算掌握了東南財富之地的自己也玩不起。更重要的還是火炮的主要高效殺傷區間內,黃金彈對於性能的提升十分有限。然而火槍則大為不同,兩錢黃金算上小型包鐵球彈不菲的加工費不過二兩銀子,三十發子彈加上貴重的火槍和防具也不過百兩左右的成本。
每名士兵一百兩或者折合三年工時錢的裝備費?對於這時代乃至以後啟蒙時代的歐洲軍事家們來說連想都不會想就會否決掉,更不用說對於一般部隊來說三十發火槍子彈的攜帶量有些顯得少了。張海卻認為每個士兵一百兩銀子或者三年工時錢的裝備費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幾十發的彈藥基數也可以接受。
這是因為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天賦、戰略格局根本不同。做為經濟潛力及人口遠比整個歐洲更為廣闊,卻又文化同質度高處於相對封閉地理環境下的中國,從規模上說最大的情況下三十六個獨立戰役單元足以滿足國防需求,清末的軍谘府在這一點上還是有眼光的。在近現代是三十六個大型師或鎮,秉承蘇式軍事理論和小型師概念的現代中國軍隊因為師的定位同西方不同,才在21世紀初保持折合五十個左右小師的力量。而在古代:三十六個羅馬那樣的軍團或者作戰旅就已經是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