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及其隨身護衛們這時代最定級的鎧甲通過分組及輪班的方法還是在春天來臨之前趕製了出來。
為了加工這些精鍛出來的最頂級而且規格較大的十套全身甲及十套用於內趁的鎖子甲,一百幾十名表現最優秀的工匠輪班忙碌三個多月才完成對這些鎧甲的製作和加工。
親衛們鎧甲的規格大概是二十餘公斤的全身甲內趁十三公斤的鎖子甲,算起來相比兩宋時期的步人甲並不更重。這樣的防護對於尋常戰士來說或許是很大的負擔,但對於擁有出眾體能的張海及其親衛們來說似乎如同輕便的鎧甲一樣靈活。內襯的鎖子甲模仿了印度波斯一帶的模式和工藝,如同從腳地到頭部如同連體衣一般渾然一體,進一步強化了對襠部的防護。在襠部遭受重擊的時候,從腳底到襠部渾然一體的鎖甲最大限度的起阻礙作用。
張海所身穿的全身甲和內襯的鎖子甲以及其他衣物總體重量達到了近六十公斤左右,但因為身材和體重的關係也並不顯得比其他親衛厚重許多,可靈活性上就要強出不少。
即便是如此的防護外加不運用兵器的情況下,親衛們因為種種顧慮還是不感全力出手。因此最初的試練這些人成了張海練習拳棒發力訓練的標靶。
全身的協調發力對於沒有習武基礎的人來說並不容易,不過張海在這方麵隻是基礎淺薄而不是全無基礎,不過幾天的功夫就摸到了門道。爆發力越來越運用自如的情況下逐漸可以在徒手的情況下將這些身材和力量遠比一般戰士強出不少的人猛然間後推數步,或者在運用鈍器的情況下將其放倒。在防具完善不用重兵的情況下六個人護衛每人每天承受五六十次打擊的壓力,同時也讓張海在實踐訓練中逐步掌握了發力出拳或出槍的方法。
“再繼續這樣下去,相互當靶子一般的訓練,大家都沒有提高。至少是我不會有多大的提高。相互在模擬對抗中演練才能找到正確適應環境的方法”張海提議道。隨後在準備進行抗打擊訓練的時候張海脫下來外套的全身甲,全身甲對於非重兵器鈍擊的防護能力太強了。原本類似於鹽山城頭那樣優秀的武者運用長兵掃中腿側即便是板條甲也往往讓自己疼痛的難以忍受半天站不起來。擁有成體係防護全身甲的情況下則連有效鍛煉抗打擊能力的作用也起不到。
同傳統訓練方法的“外練筋骨皮”不同,在進行抗擊能力訓練的時候張海還是在實戰模擬對抗中同護衛中進行。因為實戰中遭受打擊的時候,肌肉不可能像有準備抗打擊訓練時那樣隨時處於僵硬緊崩的待命狀態,通常是在放鬆的時候遭到打擊。而模擬實戰中的抗擊訓練實際上是鍛煉肌肉的某種下意識的彈性緊張反應。
在放棄遊鬥,且不使用超出對方規格的重兵器的情況下。張海很快就陷入了六名不俗強手的圍攻中。
起初攻擊的時候護衛們還有猶豫,但在張海的嚴令下數根模擬長槍和雙手劍的鐵管還是瞬間將持手空拳沒有攜帶兵器的張海籠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