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動員會之後,樂觀而有節奏的《戰鬥進行曲》之中完成了水上訓練的上萬戰士沿著秦淮河離開了高大的城牆踏上了征程。但曾經也經曆過不少戰鬥的張海卻知道,即便是訓練和老兵及骨幹們實戰的經曆讓官兵們具備了勝利的充足信心,臨戰的緊張仍然不可避免。
除非傷亡的風險能小於百分之一比如海灣戰爭那一類,否則就是如抗戰時期的日軍對敵後地武民兵那麼大的火力與傷亡損失比優勢,作戰仍然會讓擁有優勢一方的官兵有天然有緊張和恐懼感。畢竟畏懼競爭、驅利避害是人的天然心理。張海並不擔心動員會上那些話讓一般的戰士有輕敵的心理。
不過在出發之前,張海還是在指揮層的核心弟子中大致明確了這次出征的原則:不能在敵人各地的勤王大軍雲集之前就一戰把敵人打的太狠太有震懾感。初戰最好讓敵人感到隊伍的實力相比去年並沒有多少提高,甚至質量因為擴軍還有所下降。如果不能在北方殲滅盡可能多的敵人,無疑要花費很大的功夫且要冒很大的風險來遠征四方。
這樣的原則卻完全與對隊伍作戰時力求盡善盡美的原則大相徑庭,搞不好會出危險,讓這次率領第二旅同張海的近衛旅一起北上的劉洪濤很是為難。
因此隊伍出發的時候從南京城的治安軍中挑選了六個營大致的決策是最初與敵人決戰的時候讓這些在敵人看起來有一些戰鬥力但還不至於難以逾越的士兵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讓六個營的隊伍獨立從事作戰任務,這樣即便有誘敵玩脫的風險也不會讓真正核心的力量傷筋動骨。
“將這樣的隊伍獨立投入到戰場上真的行麼?會不會難以讓我們把握火候?”在出征前的討論會上不少人都對治安軍步兵營的戰鬥力琢磨不定。隻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作戰資料的張海還算有著大致的信心:“我們在那些部隊中的政治和監管力量的確是非常薄弱的,但這是同我們的核心步兵旅相提並論的結果。如果同敵人的隊伍相比:即便是僅僅隻有這七八個月的時間,我們的訓練標準也遠遠強於對手的絕大多數部隊。同南方一些精銳的省陣營兵相當。在裝備上我們無力將那些治安軍步兵營的水準提高到同我們一樣的層次,尤其是在鎧甲上那些人不少還如當初的我們一樣批著敵人那裏繳獲來的鎧甲,但臼銃和弓矢卻大多換成新造的了。我相信這些隊伍有獨立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
梅雨的季節裏浩蕩的船隊沿著大江順流東下,並由鎮江至揚州段展開長長的縱隊北入運河乃至蘇北的湖區展開了連續的水上行軍。
南方連綿陰雨的季節之後少雨的北方也進入多餘的日子,一般在舊曆六月盛夏時節,即便是黃河以北的不少地方一個月往往也有四成左右的陰雨天,這給火藥和火繩的管理都帶來很大的考驗,更是讓隊伍對於今後的作戰有了一絲緊張感。似乎在印象中起事以來,隊伍還是第一次在這樣的盛夏多雨的季節裏展開大規模征戰,這無疑給今後的戰鬥帶來不少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