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作戰決策(1 / 2)

當張海等人所率領的船隊以極快的水上速度連克徐州、濟寧等重鎮直逼東昌城下的時候,自幹而來的驛報才剛剛抵達。比車輪舟效率高的多的人力螺旋槳船支的行軍攻擊速度幾乎與接力的驛站速度差不多。

除了徐州一帶的萬餘敵人尚算堪戰,讓張海與劉洪濤兩個旅九十多門青銅炮浪費了一千幾百發炮彈付出了二三十人傷亡代價外掃蕩沿運河一線的其他那些望風而逃的機會都沒有的人猶如摧枯拉朽一般。

由於擔心部隊對火器產生太多的依賴性,不論天氣是否晴好,除了蘇北湖麵上的一些水戰外張海盡可能的命令部隊依仗鎧甲的優勢與那些數量並不多的敵人以包抄和肉搏的方式解決戰鬥。即便是弓箭也是能避免就避免。

擊潰和殲滅運河沿線戰鬥力並不是很高但來不及逃跑的十餘萬鄉勇及各路武裝也給隊伍帶來了八九十人的死傷。但張海卻要求針對戰績的大小在沿途一代丟下百餘具盔甲及上百具屍體。為了尋找到符合這些全身甲規格的屍體鎧甲可很是花費了隊伍一翻工夫。夏季這樣大規模的殺傷作戰無可避免的帶來軍務衛生和防疫的很大考驗,甚至會造成戰場附近一帶疫病流行,但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消滅敵人也隻能在這些方麵做出妥協了。

為了趕時間,同時也因為隊伍在東南之地獲得了頗豐的物力財力,對於運河沿途市鎮城府的不少貨物及財物張海沒有像上一次那樣急著征集。在掃蕩外這附近的重兵集團之後,一天或者兩天水路路程之外也有東南之地更多的治安軍步兵營用於接管這些地區。

如今的新軍隊伍再也不是過去那種一路征戰卻在控製區域上毫無所得的流寇了。為了保證兩千裏運河運輸線的暢通:除了跟隨兩個步兵旅出動的六個治安軍步兵營三千餘人外,還有百餘個營五萬餘人全副武裝的治安軍隊伍占領控製沿途各縣。

為最大限度的保證在防禦縣城的同時還有足夠的力量應付較大股敵人的反撲,運河沿線的各縣都部署了兩個步兵營上千人的力量。在徐州、濟寧等重鎮當然也留下了更多的治安軍步兵營及各營中優選出來的守將負責防禦。在張海等人的規劃中:當敵人的重兵集團被徹底掃蕩之後,運河沿線的五萬餘治安軍力量將按照三三製一擴三的原則擴充為一百餘個治安軍步兵團十五萬左右的輔助兵力,牢固的掌握運河沿線幾個大省的政權。確保除了能夠控製三四個大省的各個城市外即便做不到鄉一級的統治,也應該確保對基層的有效威懾力。

東昌城於隆隆的炮聲中在圍困之後就選擇了投降,甚至沒有怎樣的頑抗。幾次激烈的交鋒已經讓這一帶的人們明白了張海等人的隊伍可怖之處。更別說當人數與裝備更為聲勢浩大的隊伍趕來的情況。

然而在此時,卻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擺在了張海及劉洪濤等人麵前:兩個加強步兵旅萬人左右的主力此時是以最快的速度繼續沿運河北上威逼京師;還是分兵前進一路向京師進攻、一路去解青州之圍?又或者主力步兵旅及獨立重炮團隨船隊繼續前進,讓治安軍步兵旅東進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