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野戰的時候常常麵對的大股敵人衝擊不同,城防守戰的時候戰兵中的弓箭手成為了部隊的核心力量。正如舊時古代軍隊中真正意義上能夠做為前沿力量使用的弓箭手一樣。
能拉的開七鬥到一石戰弓並且連射二三十箭之內不顯現疲勞的人即便是運用長矛斬馬劍等近戰兵器做為士兵來講也不會有多麼遜色。在元大火器大興以前的兩漢至宋時,弓箭手是幕兵中的力量選優者,在匱乏馬匹的漢族政權軍隊中也往往配備上全軍有限的馬匹成為部隊戰鬥力的重心。
而對於張海等人所率領的隊伍來說當然也是如此。近戰不說,能夠在陣前堅定的射箭,就同樣能夠熟練的運用包括臼銃和燧發槍內的各種火器打擊逼迫到近處的敵人。
整個第三旅裝備的三萬餘支臼銃及幾百支可以發射黃金彈丸的燧發火槍被平均的分配被各營的火器與弓箭隊伍當中。
當敵人出其不意的突然大量越過少有人職守的城頭的時候,或是對城東的缺口展開蜂湧而至的進攻時,駐守的戰士們不管是弓箭排還是火器排的戰士們都將每人至少十件早已裝好彈藥的臼銃在不到半分鍾的時間內向密集的敵群發射出去。而當城外的敵人進行火力準備的時候,或是換成十分稀疏的隊伍隊形展開車輪戰的時候,城上的弓手就成為威脅敵人逼近到城下重兵的重要威懾力量。
而當城下的敵人依托堆起來的土壘營壘同城上的戰士們展開對峙的時候,燧發槍就又成為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兵器。
“有人說這一戰的英勇勳章又要指望我們營的弓手了,我看也不一定嘛。”第三旅第一營營長石壘向城頭上的不少戰士們鼓舞道,現在敵人的進攻不那麼猛烈了。火器中隊的戰士們也應該表現我們的絕活。
“為了證明每一個戰士在戰鬥中作戰功績,我看也不能亂打。每營六個火器排各出六組火器手輪流參加與敵人對峙中的作戰,由我和營部裏的幾個專門的有經驗的觀察員帶著各位核實戰績,大家看如何?不用多打,多打不要說我們的精製臼炮及燧發槍不夠用,敵人也會警覺起來讓後麵的班組更難打。”營長石壘說道。
連續多日以來的作戰曾經士氣高漲的第三旅第一營也因為嚴重的傷亡而有些消沉,特別是那些拿到英勇勳章十分困難的火器排戰士。而這樣的防禦對峙作戰,終於給了能夠讓火器排的戰士證明自己實力的真實機會。
近一個多月以來,隨著原本專門為近衛步兵營配備的黃金彈輕型燧發槍也開始大量配屬到第三旅,駐守南京的大多數戰士對此已經並不陌生。就是弓箭排的不少士兵也明白了這燧發火槍的大致用途。
新軍中製造的鳥槍和燧發火槍盡管質量上同絕大多數明軍那裏的鳥銃不可同日而語,可畢竟多少有炸膛的危險。在發射彈丸時依然會有大小不等的聲光煙霧形成對任何射手必然的幹擾和影響。
為此,成內的工匠營們改進了一批帶有鬥笠式帽簷的金屬頭盔。並將新製出的燧發火槍在側麵也安裝上瞄準裝置。在開火的時候射手的眼睛就能最大限度避免被火藥和火光傷害的同時也能瞄準遠處的目標開火。而全麵防護的護手及頭盔、護頸等也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戰士們對炸膛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