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原定的作戰方案是以三個旅所攜帶的四十八部牽引式熱氣球攜帶包括自己在內的百餘名全副武裝的精兵從城外在風不算很大的夜間,利用幾公裏長幾十公斤重的特製蠶絲線順著風向入城然後進行空降。
如果是情況有利的突襲這種辦法在演練中被證明是可行的,除了最後的一段的空降可以繞過有效威脅高度不會超過二百米的大多數敵人。
但是如果假定在敵人有所防備的情況或者出現意外的情況,那就有太多的變數。初秋季節突如其來的氣象和大風危險先不說,假如城內的對手投入兩萬五千名尚算合格的戰兵以火箭或弓箭按照四公頃的防禦麵積來布防,就可以在十平方公裏的範圍內的任何一處部署百人左右的投射火力。一百人就算是在一分鍾內每人隻射上十箭那就是上千支箭。
雖然這些箭支就算是隻瞄著一個空降的戰士打,也未必能給全身披掛優良材料鎧甲的人帶來多大威脅,但是牽引的繩索卻依然有威脅。比如燒紅的箭頭或者刃形箭,即便誤差範圍多達數米甚至十米,也有在一兩分鍾的最後空降時間內威脅到牽引繩索的可能。
雖然推演的時候是按照這種最壞的情況進行,但很多弟子卻不相信這京城裏的守軍會有如此如此的偵察情報能力及反應能力。不過畢竟事關師傅的安危,這樣的話卻不好講出來。
京師皇城附近的守備力量張海到是對清時的情況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宮城之內大約一千左右親軍若幹其他武裝大約一千幾百人的樣子。除此之外約有萬餘人左右的行營護軍駐紮在附近。
明時的皇城警衛其實與此類似。沒有行營護軍,但三千營、五軍營、錦衣衛等各種在編護衛加起來也能有八千餘人。這些沒有將魏忠賢編練的私軍包括在內,如包括這些人在內堪戰力量應該清時的皇宮警衛規模大致相當。
張海記得清時有個天理教起義,雖然是占了行營護軍很可能不在皇城的便宜,但也反應出了這種地位過高的近衛往往會在傳統封建社會環境下喪失不少戰鬥力的事實。不過在推演計算中,卻沒有也不應把這些人視為不正常的戰鬥力。百餘人的新軍頭等精銳力量或許不遜色於渾河之戰時的白杆兵又或者戚家軍那樣幾千人的獨立作戰集團,應付這些人的進攻威脅不是問題。但要是在對手有防備的情況下強攻並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困難度就極大了。
最終張海還是放棄了原有的長距離空降突擊方案,這當中麵臨的變數或許隻有百分之十上下的風險。但風險的代價是自己可能麵臨又一次未知的投胎轉世,自己所開辟的局麵即便可以奪取天下也極有可能成為西周兩漢那樣的傳統封建王朝,這個風險的失敗後果太大了。前世界玩網絡遊戲時因強化裝備失敗而一次可能帶來不少資金損失的後果張海還是有印象的。
因此最終的選擇還是依靠主力部隊晝伏夜出隱蔽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