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幾年來的一係列敗仗早就讓王在晉等人喪失了在關外對抗東虜的決心,當初放棄寧錦退守山海關就是很多武人的意見。如果不是袁崇煥極力讚同孫承宗等人的看法,全軍蝟集於山海關一帶早就成為遼東集團中的主流意見了。
“當年劉整等人投靠蒙古可受重用,所以你們就以為我等投靠東虜就有錦繡前程?”孫承宗隻是笑道。
廠衛高第沒有那麼多顧及,直言不諱的說道:“如今東虜的人丁、勢力遠遠無法同當年的蒙元相提並論。他們對我們的依賴隻會更大。”
“所以如果你是那敵酋,會和我們交朋友,做平等盟友。等著入關那些並不如草原人一般淳樸的山裏蠻夷在財富和女人麵前削減了戰鬥力之後再把半壁江山讓給我們?”孫承宗問道。
“如果我是那敵酋顯然不會這麼做,如果我們主動請降。趁著他們現在戰鬥力還很強的時候讓我們做大金的仆從並背負判明的政治負擔,還會讓我們在南下的過程中去做很多事情。如果是現在,至少來說他們會讓我們放棄這山海關至寧錦一帶的堅固外殼,先去跟著那些人掃平蒙古。堅持明廷的旗幟,至少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回旋餘地和退路。”孫承宗的心中其實有些悲涼,但如果不這樣說還有什麼能讓人信服呢?
“那如果強賊在關內斷我們的糧餉怎麼辦?難道我們要歸順他們?”王在晉憂慮的說道。
“歸順不等於投降。我們甚至可以用聯合討伐建州為條件假意倒向新朝政權,這樣就可以關內的強賊與關外的強虜交手從而兩敗具傷。”
“太想當然了。要是那張海不打算出兵關外,而是要求派人來接收我們的軍隊和防區該當如何?”高弟不服道。
孫承宗思慮了很久後說道:“如果要是這樣,我們就吃掉這些做來使的人員或者兵力。逼迫和激怒新朝政權與我們開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隻能假意投降向東虜,先看看各方的打算再說。”
就這樣,在接到後金的勸降之後,孫承宗親筆寫了一封回信,同意降金,但是為了家鄉父老的安全及今後士林中的聲望,希望能夠聯合抵禦關內的強寇借師助剿。但這封回信考慮到時間問題沒有迅速發出,而是打算壓在給北京的張海等人共同抵禦東虜的信箋之後發出,至少是先看看這些這張家一夥的反應才能更好的服眾。
此時的張海攻占京師已經有一周左右的時間了,通過輕車熟路的清查與威逼,從京師各處抄掠而來的硬通貨折合起來足有近四千萬兩白銀,除了金銀女子之外還有萬餘水平不算低的馬匹,用這些馬匹將掠奪而來的金銀足足裝滿了三千餘套馬車。京營被俘虜的部隊中還有千餘匹戰馬級別的軍馬,也都為部隊所獲得。
不過張海自己全身披掛起來加上身材體重遠遠超出常人,這些從京城獲得的馬匹中比較優秀的也不過是尋常四五百公斤級別的蒙古馬極品或者尋常中型馬的級別,無法滿足張海自己基本的騎馬行軍要求。這也是許多人對於發展騎兵或者騎兵化有顧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