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非李闖(1 / 2)

遼東的敵人送來的信件很快進行了開驗,一是在京城找相關人等驗證送信人與筆跡。二是安全檢查。

辦公的機構都集中在京師宮城附近,在會上討論完馬政建設的時候時候來自孫承宗、王在晉、高地等人要求聯合對抗東虜的結盟信就送了過來。

信中沒有談及投降,顯然是對明廷還報有幻想。當然自己在攻占京師後也沒有像李自成那樣去勸降。

“師傅很早以前就對我們講過:天帝所講述的另一大世界中,關寧軍投靠了東虜,聯合夾擊民間義軍與山海關附近,這是又要演這一出?”劉洪濤顯然想起了什麼。

“這孫承宗據說士林中的風評不差,而且是文人而非武將,怎麼也會如此沒有底線?”也有的弟子有些疑問。

張海也有些感慨:類似的民間起事,曆史似乎又一次走到了相似的關口。相比另一位麵的李自成,自己沒有什麼十萬大軍,但是實際的力量顯然要強大的多。並且不僅僅是野戰,攻堅自己同樣有很多手段。能否在東虜集結來臨之前首先打垮關寧軍?張海並不相信關寧軍會比自己在關內見過的那些明軍強多少。

不過這些念頭剛剛升起的時候卻才發現:恐怕當年的李自成也是這樣想的?也想起不知是誰說的某名言:曆史不是簡單的重複,但它是押韻的。這樣一想,很多事情似乎明了了起來。

類似的戰略格局與類似的環境下,人們總會做出相近的選擇:對於關寧集團來說,不論是誰負責領導,人物是誰,隻要這個集團的性質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它都會把自身的庸俗利益做為第一戰略考慮。

一個要建立比較強中央集權的開國大一統王朝不論是農民軍還是唐宗宋祖之流絕對不會是它的第一選擇。因為:他們要做太大的土皇帝,這種地位自宋元以來任何一個開國之君都給不了。換項羽那種有理想的人或許有可能,但項羽所倡導的秩序在兩千年前就已經不和時宜了。

而在這種時候替關外的北方少數民族為虎作倀不論其是否選擇像吳三桂那樣投降,“聯合外敵遏止家賊”都將是這些人最理想的出路之一。因為對於那些少數民族來說:北方的利益就已經足夠大,沒有維護“中央集權大一統”做為政權合法性的絕對必要。滿清這樣的少數民族在康熙時代最終走向更甚於漢族王朝的中央集權大一統,是吳三桂等人難以預料的。

思考了許久,張海笑道:“如果我所料不錯:如果我們順著這夥人的意思來:他們會在我們出關之後與建奴前後夾擊我們。如果我們要求他們投降,或者隻派少數出使兵力摘他們的桃子,這些人就會陽奉陰違逼我主力前去山海關。如果我當初沒有天帝的開化與教導,不知另一位麵和世界上的事兒,說不定真會中這些人的圈套,可他們現在卻打錯算盤了。”

“我們又不是造反的農民軍,他們聯合起來打,我們就將他們一勺燴。我實在不相信:即便是內外敵人加起來的二十萬人又如何?這些人就算有不少是騎兵,並且戰力強悍,暫按三十萬以前的對手計算,以我們現在的火力在這樣少雨多晴好日子的秋天勝算也極大。”張萬勇在經過不少關內的作戰後不以為然。

“如不是必要,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去打那些‘勝算極大’的戰爭”張海仔細思索後還是覺得不應該輕易改變原來的計劃:“‘勝算極大’在我看來就是風險很大的代名詞。特別是我軍與後金軍隊從未交戰過,對手的戰鬥力遠遠強於我方的估計怎麼辦?就算勝了,他們主力完善的北逃西逃,然後我們主力一撤又回來騷擾怎麼辦?我們要有不戰則已,一戰就能定乾坤的絕對把握才是出戰的好時機。如果一定要量化:我們在對手無法逃離有效火力範圍的短促時間內就幾乎能將對手殲滅性打擊之。這樣,就可以同敵人一戰了。”

接著張海依照身邊的小女孩們準備好的紀錄稿大致算道:“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將我們的隊伍過程一倍並鞏固好,另外掃平關內的殘敵,這才到了與關外的強敵徹底攤牌的時候。不僅僅是東虜要解決,凡唐漢曾經名義控製範圍內的周邊其他地區也需要我們徹底平定。朱元璋那些‘不征之國’的概念在我們這裏是沒有的。排除戰略預備隊,如果我們的機動兵力有六個旅大概一萬兩千名合格的步兵,以短時間內可發射的二十發箭彈能夠有效殺傷四人計,那麼僅僅是步兵火力就有數萬人的殲敵潛力,加上四百門以上的火炮,就算受天氣影響比較大的火箭兵器和航空隊無法有效發揮作用也有在很短時間內殲滅敵一個戰略集團的能力。才有了同敵人主動開戰的前提。”

當然,不少有心的弟子發現張海在講這些話的時候沒有再提過去曾經提過的“關門打狗”戰略。也就是說同後金集團的戰略決戰是否要拘泥於關內?張海已經沒有把希望完全寄托於對手的戰略配合上了。或者說,在擁有很強的短時間殺傷能力的情況下,少量殘敵在決戰中最終西逃北逃,後果也未必有預想的那樣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