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主戰槍銃(一)(1 / 2)

原本火炬學校的學生們以為這次去已經被列為軍事禁區的玄武湖那樣神秘的地方,不可能沒有任何新科目的訓練。可在百餘艘小船的船頭上,除了必要的登槳劃船的要領張海果然沒有讓學生們進行任何水上科目的訓練。

“這一年多的時間裏除了文武訓練,該學的歌曲你們也應該學了吧?比較熟悉的都有那些新歌軍歌大家說說看?”在小船之上,張海以比較和緩的語氣向孩子們問道。

“少年先鋒隊歌!還有我們是革新事業接班人。”一個孩子說道,這兩首曾經是後世少先隊的隊歌是現在各旅戰士們最熟悉不過的。因為此時候隊伍上的“少先隊”是軍中的精銳和擁有良好傳統的老部隊,可不是什麼單純的橡皮圖章式的單純學生組織。

“這兩首都是最為著名的軍歌了,還有呢?”張海笑著問道。

“還有---《英勇勳章》《為了誰》《共青團員之歌》。”顯然,這一年來做為少有私下交流的補償,孩子們在學校裏學到的新文化歌曲並不少。但因為負責這裏的弟子們以前都是負責軍隊的軍官。所教授的歌曲也是自己那些做為軍歌意義的歌曲。

“這些都是軍旅中的歌曲了,而當你們真正成年之後或許也有參與戰事的可能性,但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張海誠懇的說道。

隨後張海領著學生們一起學唱《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多麼幸福》《校園的早晨》等後世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時代一些沒有太多軍事戰爭色彩真正屬於積極向上的校園歌曲。

秋季的江東也算不上多雨的時節,午後的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湖麵還有孩子們久違的歡笑聲讓包括張海在內久經戰場之人也似乎有了一種奇怪的錯覺。似乎天下已經太平並且已經完全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戰爭也已經遠去。

然而張海以及負責火炬學校而很長時間沒有回到軍隊中的那些弟子們同時也知道:國內的大規模戰事還遠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也恰恰因為這一點,至少在兩年內擴充火炬學校的規劃還難以正常展開了。

按照張海原本的想法:做為傳播新文化的基地,至少要讓一個孩子從七歲開始接受十年左右的學校教育才能真正塑造一個人嶄新的三觀。按照每屆兩千人的規模計,至少要擁有規模為兩萬人左右的核心教育機構。也隻有這樣規模的教育機構才能支撐其一個擺脫舊有知識分子的嶄新執政體係可以盡早的建立起來。

如果此時從自己弟子以外那些擁有一定文化訓練的戰士中挑選人才做為教師,張海也沒有把握能夠有人承擔這樣的重任。

“主力部隊擴軍後,一共八個步兵旅三十二個步兵營,加每旅至少折合兩營的炮兵及至少折合一個營的火箭部隊就是五十六個營的地麵部隊。不計獨立航空隊水師那裏因為要控製到每一艘船,實際也需要至少二十幾名可靠的人。戰略決戰備戰時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學校裏也不必像以前那樣要求可以適當放鬆火炬學校的管理。你們那裏一個人負責一個大班有沒有那裏?”張海向負責火炬學校的核心弟子問道。

“一個人負責一個大班沒有問題。尤其是在師傅所提出的新要求可以適當放鬆對孩子們管理的情況下。以前兩個人負責的時候也是一個人負責日常管理,一個人負責課程。”那名弟子鄭重而有些興奮的回答道。

大多數人本來就有好為人師的潛在欲望,可真做起學校裏的那些工作一段時間後卻不會有多少以往的熱情了。火炬學校裏的少年戰士們還是更期望回到軍隊和軍營之中。

城北的玄武湖曾經是海空新式兵器的實驗場,在航空聯隊及水師主要大型戰船的改進已經接近完成的時候,湖上的小島又開始做為新測試任務的實驗場地:新式步兵主戰武器的陸上靶場。

午後遊玩的孩子們回城後,新的射擊壽命測試還有取彈重新製彈的工作就又開始了。清脆的槍聲從湖中的小島上陣陣傳來。子彈射入到剛剛立起來不久如同縣城城頭般高度的測試靶上。

當年鹽山張宅的時候因為條件的簡陋也沒有專業的火器工匠,張家新軍的主要步兵火力形成了因陋、就簡並逐步發展出不同於此時西方軍事體係的“輕型臼銃+清式長弓弓手”的投射火力體係。

在猛烈而有效的箭彈麵前,不論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都似乎難以替代這種簡單而有效火力結構的特殊優點。傳統意義上的滑膛火槍在步兵隊伍中隻是做為輔助武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