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水準的四磅輕炮彈打入冷兵器或半冷兵器的傳統隊列中或許有威力不足的問題,不過對於總共不過兩三列橫隊還以臥倒姿勢應敵的張海等人來說,徐州遇到的勁敵用六十餘門火炮在數分鍾的時間內發射的上千發炮彈隻有大約三十分之一算是有效的命中了目標,僅僅給近衛第一旅造成了七八十人的傷亡。雖然炮火之下,這些傷亡的戰士中戰死的人數超過了三十人。
而在累計六七百人次敵騎試探性的攻擊中,被短火銃或弓箭乃至長矛四五百次的命中僅僅造成隊伍五十多人因為麵部或手指中彈箭而傷亡,不過死亡率也很高。
能給近衛第一旅一戰造成上百人的傷亡卻也是不少官兵難以預料到的,在戰士們的印象裏:這種連幾倍的兵力也沒有又是步兵為主體的敵軍本該是被隊伍上的火力輕易的一掃而空才對。
在各旅炮兵展開的第一輪射擊中,二十幾發炮彈也的確一次就把近三百名全身披掛的敵軍掃倒在地。在炮兵部隊的開炮中甚至毫不在意敵炮兵可能的威脅。因為炮兵在潰敗中難以攜帶武器彈藥快速逃亡,那些騎步兵則不然。
短短一分鍾的時間內旅炮營、營炮連、乃至獨立重炮團的七十二門中重火炮在短短一分鍾內的時間內就射出了三百多發炮彈,不到一裏的距離內這些炮彈的命中率高達近三成,很短的時間內就給最前麵的兩三個團的方陣帶來一千五百餘人的傷亡。
原本當指揮徐州眾團的青年下達撤退命令的時候各團兵士還不知道究竟除了什麼狀況,而這時候卻終於明白原因了。但巨大的火力威懾麵前有秩序的撤退中似乎隊形已經淩亂,似有潰敗的征兆了。
對於李千蘭等航空隊的小女孩們來說,此時的風向乃至遭遇敵人的位置並不是很有利,即便牽引著熱氣球的馬隊大膽的向前前出了不少的位置麵隊混亂和逃亡中的敵人孩子們還是要把火箭射到四五百米的距離上才能夠有效的殺傷和覆蓋對手。而這個距離已經不是二百米高度左右的航空火箭最有效率的殺傷位置。
升到三百米高度的時候向遠處成去的拋射出的火箭雖然依然能夠對那些防護裝具看起來並不算差的敵人帶來有效的殺傷。但接近地麵的火箭卻往往以接近垂直的大傾角落下,殺傷效率因為投影覆蓋能力的減少削弱了不少。升到作戰位置的三十二架航空熱氣球接連不斷發射出的近三萬多火箭僅殺傷了兩千左右的敵人,雖然不少敵騎連人帶馬被擁有數百焦爾如同床弩一般高空落下的火箭貫穿,但敵騎大的大部分還是以最快的速度逃出了火力的殺傷範圍。
不過五個團的一萬五千名步兵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由最初的撤退到火箭威懾下的前麵幾個團發生崩潰,再到後麵的步兵團在接連不斷的炮火下也發生混亂因為過度的自信花了整整七分鍾才潰敗出近衛旅延免近三裏的炮火殺傷射程。
在平均八九百米、最遠一千四百米左右的範圍上各炮的命中率下降了不少。但累計二十餘輪開火打出的近一千五百發炮彈還是有二百發命中了敵群,整整以炮火殺傷近三千人。
至此規模多達一萬八千餘人的徐州之敵主力傷亡多達六千餘人。五個步兵團所遭受的傷亡不到四成。
不過這三分之一左右的傷亡卻是在累計不過十餘分鍾,大部分還是在敗退逃亡的情況下遭受的。那種前所未見威力與準確度乃至射速的炮火讓不少能夠在戰場上保持冷靜思考的人都明白繼續堅持下去或者向這樣的強敵展開進攻的後果是什麼。
在以炮擊不斷追射敵軍的時候,張海所率領的近衛部隊集中起所有可以有效運用的馬匹回同快速趕來的劉洪濤所率領的第二旅馬隊盡最大的全力對逃跑的殘敵展開了追擊。
不過因為殘餘的敵人仍然擁有上近千並沒有在戰鬥中完全喪失戰鬥力的大股騎兵,並在強敵麵前戰鬥意誌完全沒有瓦解,因此各部隊的追擊仍然隻能以連為單位展開集體行動。缺乏長期的騎兵訓練讓張海等人的“馬隊”僅僅勉強能做到以鬆散隊形短途內以快於人員逃亡的速度展開包抄追擊,有效率的戰鬥依然要在抵達預定位置下馬展開。
此時率領徐州各團的那名青年似乎已經改變了主意,決定趁敵軍追擊展開,已經脫離火炮及航空氣球有效掩護範圍的情況下展開一次決定性的反擊。
不少鄉野間的衝突鍛煉出的戰場知覺已經讓這名青年十分清楚的判斷出追擊的敵人主帥所在的位置。
張海的身材體重,再加上用以全麵防護的鎧甲及作戰用的遠近兵器已經是尋常的馬匹難以有效負載的了,因此即便是從繳獲的敵騎中挑選出來的最為優秀的“高頭大馬”也需要以拉車的方式才能載著張海及其身邊的幾名親衛以跟上馬隊的速度做短途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