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武安山寨近三年的時間以來,新軍主力部隊的武器裝備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變革,火器與弓箭手的作用此消彼長。但總的來說:除了基本的內務和隊列訓練以及文化政治課程學習以外,弓箭訓練占了基層步兵相當大的權重。即便是火器排的戰士也要對優等的清式長弓有所熟悉。
自從明庭連續兩個皇帝一個被捉一個被殺,整個明朝除少數邊軍及殘餘勢力基本被瓦解,新軍主戰裝備全麵火器化,裝備的燧發排槍越來越多,備戰的對象也更為明確之後,弓箭訓練以及相關的力量訓練邊被大幅度的削減了。
這樣的消息並沒有讓那些新戰士們高興多久,讓人痛苦的弓箭及其相關力量訓練雖然逐漸減少了。但是土工作業、帶甲長距離衝擊、鋼製伸縮長短矛的運用技巧等項目卻多了起來,一樣讓人疲憊不堪。
唯一能夠讓新兵們乃至不少老兵們最為歡欣鼓舞就是射擊訓練連逐漸變多了。一連數個月,不論是前弓箭排還是以前的火器排,也不論是老兵還是新兵。平均每五天就要進行連續一輪折合十二發子彈的實戰考核。比過去火器排五日三發的考核還多了不少。此外還有類似數量比例的空槍火器操作訓練及彈藥填裝訓練。這樣的實彈射擊密度在某種程度上要比現代中國多半野戰主力中的普通士兵訓練密度還要強了。
精良的黑火藥滑膛槍槍械本身的精度也趕不上五六半或八一式之類粗糙些的現代步槍五分之一。比起精度高一些的現代槍械哪怕在有效射程內的散布半徑也能相差十倍,散布麵積相差百倍。但是要在聲光後座特征明顯比現代槍械大的情況下讓普通戰士也能在快速瞄準下自然的做到相當於現代百米胸環靶基本不脫靶的程度,甚至在立姿和跑動中也有攻擊敵大型隊列目標的能力就需要比現代部隊普通戰士更為嚴格的訓練。盡管精度要求上比發揮槍械性能極限的特等射手低的多。
現代軍隊在和平年代往往以連最多營為單位分散駐紮。擁有強大凝聚力的新軍做為一支戰爭年代的政治軍隊沒有那麼多防範造反限製部隊隨意調動的規矩,在臨戰的狀態下步兵旅為總單位集中起來的城外大型軍營內。
這樣一來,雖然實戰打靶真正所用的時間占總訓練時間的比例很小,可部隊在訓練的時候卻經常能聽到不遠的距離上時不時傳來的陣陣槍聲。各旅的靶場還專門麵向訓練場設立,時不時的有越過靶牆的子彈飛入訓練長上,甚至命中全身披掛的戰士們。
這樣做當然會帶來一定的傷亡風險,但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強化對部隊的臨戰訓練。在訓練中百分之一的死亡指標和百分之二的純減員指標都是能夠允許的。本來在這時代的傳統軍隊中,從軍幾年百分之幾的非戰鬥減員率就是很正常的情況。
主力部隊以外還有眾多征集而來的“訓練輔助人員”這些人主要負責在射擊訓練場上以馬車奔跑的方式直接拉動模擬騎兵的移動靶,或者在全身披掛的情況下模擬實戰中的散兵和小股敵人。以輪換的方式傷亡率也高達百分之幾。而為了準備最為關鍵的戰略決戰,新朝並不吝嗇以重金和優厚的待遇做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