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決戰方略(二)(1 / 2)

“遼東的明軍也是明軍,我不信非得要我們的主力部隊出動才能解決不可。如果後金主力一直盤踞在華北一帶不敢難進,讓遼東集團和宣大殘部像當年蒙古人時代那樣做前鋒。我們低成本的武裝和訓練更大規模單位的輔助部隊就讓他吃不了逗著走”新任第三旅的旅長石壘說道。

“如果奴爾哈赤他們畏懼我軍主力,就算遼東軍在黃河以南站不住腳,他們依然龜縮在河北一帶呢?”在戰略對抗推演中張海提出了最壞或者最麻煩的可能。

張家新軍自起事以來也經曆過不小的軍政事物,雖然過程一帆風順但也大致明白一個經驗:如果一件事情有多種可能性,壞的或者麻煩的那一種可能性遠遠高於順利的可能性。因為世上的事業大多是帶有競爭和對抗性的,誰也不會是完全無知的傻瓜。

張海等人從山東一帶募集的兵源中也有不少是從遼東甚至東江軍那裏過來的,一年多的時間以來也有不少人成為連排級軍事主官並學會了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從北直隸到遼東一帶大概有多遠的距離?一人雙馬大概要走多長時間?傳信呢?”張海向參加討論會的幾名曾經有過逃難經曆的遼民出身的骨幹問道。

“我個人的感覺說不好,但是當年建奴還沒有起家時候的驛站來看,從以從京師到遼陽一帶計,大概一千四百裏左右的路程。如果是一人雙馬,這麼遠的距離也比徒步行軍通常要快。但最快也要半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這還是不考慮抵達戰地後的馬況也不考慮馬匹損失的情況下。如果是傳信那就另當別論了,人馬輪換,緊急的情況下日行可達五百裏,三天之內消息就能傳過來。

很顯然:建立在建州主力布防於京師附近的情況下,從遼東出事到做出回師反應在陸路一人雙馬的情況下最快也要十八天的時間。

“十八天的時間應該足夠我軍船隊抵達後覺華一帶後打一個來回運送第二批部隊上岸了。更不說這十八天的時間陸上的隊伍也能構建起比較完善的營壘。”負責水師的周鬆繼續說道:“如果我們八月份展開行動,那麼歸途中是空載,第二批三個旅群的來途中則是順風且有足夠的人力。再加上新造的大船上都有人力螺旋槳裝置為助力,十八天的時間足夠進行一個往返。如果敵人尚未過江,我們的主力集中在鬆江府,即便風向不是很有利也能做到這一點。”

按照隊伍上多次進行的推演,以三個旅戰鬥群防禦中抵禦後金主力乃外加遼東軍主力的進攻並無太大問題。但如果在第二波登陸部隊之前先頭部隊就與敵人發生激戰,那麼殲滅性打擊敵人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奴爾哈赤等人極有可能因見識到新軍強大的火力而做出更為果決的決斷有效的展開西逃。

“我們再準備一年如何?如果到下一年,兵工係統盡力完善需要完善的步兵火力。主要步兵都能夠像親衛連一樣,而燧發排槍能夠將炮兵等技術兵種也都武裝起來,對敵人交戰的把握就大了很多。而且還會有足夠的船隻一次型的運送全部主力部隊上岸”負責兵工的李峰忽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