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四年張海率新軍先鋒攻陷京師俘虜包括天啟、魏忠賢等明朝上層之後。福王朱常洵被擁立為弘光帝。僅做了幾個月的帝王就在當年隆冬季節張海等人在對中原的北伐之中公審在石刑之下。
隆冬時節的北伐中,除了長安之外南陽等地也被新軍攻占,朱聿鍵等人一家在逃亡路途中有遭到各地治安營的劫殺,大部分不是失蹤逃亡於山林就是死於箭彈疫病。
年紀不過二十歲左右的朱聿鐭逃亡到廣州的時候已經是開春的時節了。同曆史上的二十年後不同,張海等人的新朝起家之勢遠遠猛於曆史上的農民軍,也猛於入關後兵分兩路的滿清。此時封於山東、兩京、安徽等地不少藩王在新朝嚴酷的掃蕩麵前不是被俘就是被殺。最終成功逃亡到廣州等地的人寥寥無及,還有很多曆史上被就藩而在此時尚還年幼的人。
朱聿鐭在抵達廣州後成為為數不多的合適人選,在總督兩廣的兵部右侍郎何士晉等人的擁立下迅速登基,年號紹武。不過此時的廣東等地到沒有曆史上那樣急迫到需要找戲服做龍袍乃至官袍的地步何士晉等人還算是比較正規的操辦了南明新皇的登基大典。
朱聿鐭在廣州登基後不久,從海路就傳來了建州入關,連動遼東軍兵圍京師並以大軍準備展開攻勢的消息。
相比曆史上二十多年後在兩廣倉促就位的朱聿鐭,此時這位紹武帝所麵臨的形勢似乎好的多。張海等人建立的新朝政權並沒有像當年的清軍那樣急迫的展開南下。除了南直隸及浙江及其臨近的一些地方外似乎還都為大明所控製。北有大學士孫承宗所率領的遼東大軍、尤世兄弟率領的山西人馬、西有總督四川及湖廣等地軍務的朱燮元、南有福建巡撫熊文燦、兩廣總督何士晉,還有在與新朝南部邊軍的熬戰中逐漸崛起的新秀周遇吉等人。
似乎天啟年間的明朝遠未到崇禎年間那般元氣接近消散的時候,這個提前出現的南明政權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四分五裂或者人才凋零。而似乎在張海等人“亡華夏”的強大的壓力下重新凝聚起來似的。
不過經曆了當初天啟四年的大敗,除了遼東軍中的一些人外,不論是朱燮元還是熊文燦、何士晉等人,甚至大洋上的一些海主巨寇。都不願意在像以前那樣聚集陸路大兵展開無所顧及的進攻了。
周遇吉鑒於以往征討新朝大軍時“賊軍火器犀利異常,非人力所能應對”“然其核心火器強軍將寡兵少”反對集大軍與其對抗,主張以湖廣西南等地的森林資源為基礎廣建水師爭奪長江製江權,隻少其到消耗新朝物力的作用。
在以往的交戰經曆中,從運河沿線附近的水泊湖泊在到長江等大江大河之中,明廷及其糾結起來的水師雖然也是連戰連敗,但是失敗的並不像陸戰中那樣難看。很顯然:即便是再為犀利的火器和火炮,殺傷堅固的船隻也會消耗巨大。水師上的人員密度比起陸戰來中彈的概率也更小。“船海戰術”相比“人海戰術”也顯得更為有效。